廣州將文物保護納入城建規劃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4-03]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是城市環境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秦漢以來,廣州的發展極具特色。各民族和多樣性文化以廣州為中心不斷進行融合,再輻射出去,遠至海外的東南亞。歷史上,廣州不僅是南越國的都城,也是以后歷朝郡府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此外,廣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所以,對能延續城市生命的人文景觀進行保護,納入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必然。
近年來,該市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16片,內部控制歷史文化保護區21片和第一批老字號27家,把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傳統街區、歷史地段、近代優秀建筑以及城市自然景觀的保護與廣州舊城空間格局的保護相結合,建立起完整的保護框架。
該市突出城市的文化內涵,制定了舊城傳統人文景觀保護規劃,如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家祠為依托,建設陳家祠綠化廣場;改善和整治文物保護單位環境,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沙面建筑群,就拆除了大量的違章建筑,恢復原有的綠化面積,并按有關規定對文物建筑的外立面進行修繕,使文物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新建的廣州藝術博物院,以白云山、鹿湖的美麗景色襯托,使之體現湖光山色入畫來的設計意念;以沙面建筑群、沙基慘案烈士紀念碑和愛群大廈等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建筑為重要內容,展現珠江兩岸人文自然景觀,形成了沿江歷史文物景觀走廊;整治歷史文化街區,恢復舊城的歷史面貌,促進商業的繁榮。
按照《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堅持重點保護與“兩利”原則,處理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的關系。對重要遺址重點保護,如南越國宮署遺址;實事求是,對不同文物建筑進行分類保護,如沙面建筑群。他們將169棟建筑分為文物建筑、景觀風貌建筑、整治建筑三類,每類建筑都明確了保護重點、保護要求和保護辦法;兼顧建設的需要,讓文物保護有更大的空間,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分散的歷史文化名城物證和遺跡,積極與建設單位磋商,采取結合建設原地保護、整體遷移、異地遷建復原等多種靈活的保護方式??傊?,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盡可能兼顧建設需要,才能使建設和保護協調發展。
(中國文化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