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庫區史前發展序列已建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3-05]
中新社重慶電(泮峰彭清)重慶市博物館館長劉豫川向正在此間參訪的臺灣同胞介紹了重慶市三峽文物保護工作及在學術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他說,通過對庫區文物的發掘,三峽重慶庫區史前文化發展序列已初步建立。
劉館長介紹說,在一九九九年被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評審的一千零八十七處文物保護點中,重慶庫區有七百五十二處,占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九。重慶從一九九七年正式開始啟動重慶庫區文物保護實施工作。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國博物館等六十六家專業考古隊伍會戰重慶,到二00一計劃年度為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很多方面填補了重慶地區歷史文化研究的空白。
在舊石器考古方面,通過對豐都高家鎮、煙墩堡等遺址的發掘,將重慶的舊石器文化向前推進到距今五至十萬年前;在新石器考古方面,已陸續提出了“老關廟下層文化”、“魏家梁子文化”和“哨棚嘴文化”,豐都玉溪遺址更發現了相當于城背溪時段的早期文化遺存,距今約七千年左右,初步建立了重慶地區原始文化序列的基本框架。已經發掘的巴人聚落遺址包含了多方面的歷史信息,則打開了深入研究巴人社會的神秘之門。
為全面展示和收藏庫區文物保護工作成果和三峽工程的建設成果,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中國三峽博物館。目前規劃工作已完成,選址的拆遷工作正在實施。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