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米可:中國藝術家職業化的思考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2-09

    最近在網絡和媒體經常能看到一個RSD職業油畫家組合這樣的字眼,在百度搜索打RSD畫家組合能搜羅出很多關于他們組合的信息,在不同的展覽場合也能看到這個打著職業油畫家旗號的組合的身影。2011年12月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廣州藝術博覽會RSD首次亮相,展位(匯能閣藝術空間)人氣異?;鸨?,畫家和投資人接受媒體采訪、同行交流、收藏愛好者和藝術愛好者的仔細觀賞和詢問,甚至私募基金的關注、……,細心的人能發現,這里面必有一個職業操作團隊對RSD進行立體多角度的宣傳。無疑,他們組合的理念還是他們畫作的水平受到廣泛的認可。在這樣一個以體制內畫家占主流的藝術環境氛圍里,在職業畫家長期被邊緣化的背景下,也許我們可以暫且把這個現象稱之為“RSD”現象,那么,為什么“RSD”職業畫家組合能在宣誓成立不到3個月的時間能在社會各界引起這么多人 關注呢?這是不是意味著,職業畫家這個特殊的群體在當今的藝術圈中的位置正隨著國家社會和文化市場環境的變化正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畫家職業化的運作是否已經具備了成熟的條件進行推行?

    據該聯盟的發起人之一熊斌介紹,RSD這個名字緣起于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儒、釋、道”拼音的第一個字母。劉念、熊斌、楊永智——RSD的組合成員,他們都不是來自于名牌“科班美院”, 他們作品風格各異,但他們的繪畫水平在業內早已被認可并各自有斐然的成績。RSD三位畫家在廣州從事油畫工作均20年以上,他們并沒有顯赫的教育背景。劉念畢業于內地一所并不知名的師范學院油畫系,熊斌甚至從未受過正規學院專業的訓練,屬于拜師游學而成,純屬“原生態畫家”。楊永智則是在成為職業畫家后在廣州美院進修兩年。雖然他們所走的都不是傳統的“科班路線”,但收藏家卻沒有人懷疑過他們的作品水平,市場是檢驗一切的唯一標準。南方的這塊特殊的土壤滋養三位畫家一直能以畫為生,以油畫作為一個終生職業,并始終堅持內心的夢想。由于長期與國外商業畫廊的豐富合作經驗,造就了他們都各自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作品,三位畫家還有個共同特點,他們都不是現在美術家協會會員,甚至從未參加美協的展覽,每一位畫家都是與定畫的客戶互動和各地的巡回展覽中總結經驗,從而養成職業化創作習慣。他們和市場有著近距離的接觸,最容易聞到市場的氣息,就這一點來說恰恰是學院學生在校是無法觸及的市場經驗。

    三位畫家有感于現今社會風氣的變異都源由于人們道德思想的滑坡,以至各行各業頻頻傳出有損職業道德的報道。藝術,是可以對社會風氣起到教化作用的重要形式之一,作為掌握這個手段的藝術創作者,作為社會公民的一分子,他們發愿聯成組合,用手中的畫筆來弘揚中華傳統寶貴文化。傳統的中華文化已經因為時代的變遷,教育的缺失被糟蹋得面目全非,甚至瀕臨“被消亡”。在他們看來,畫者或者說廣泛意義上的藝術創作者,應該肩負捍衛傳統文化和美化社會的責任,他們開始嘗試通過視覺圖式的方式來演繹曾經的文字——文言文,這一行為,放在現今當代藝術的語境中,已經是一起行為事件的觀念藝術。無論他們的畫面所翻譯出來的內容是否與古文最為接近,但是,這樣的行為已經開始引發不少人對于傳統文化藝術的反思。熊斌坦言,他們的作品所使用的雖然是“舶來之物——油性顏料”,而非更具中華文化底蘊的水墨,對于他們來說,借助于何種媒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所堅持創作的作品能否引起更多的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這才是他們所關心的。

    熊斌在采訪中同時著重提到他們的“職業油畫家”身份屬性的概念。在當今經濟大環境下,藝術在不搞藝術的人的眼里是個沒有“錢”途也很難有前途的職業,要在藝術領域取得成就是一條異常漫長和艱難的過程,其中要承受意志的考驗、創作的艱辛,更現實的是在這個過程里要接受現實生活的考驗。有資深人士坦言,“畫畫的人不應該取妻生子,這是害人害己,老婆孩子跟著過收入不穩定的生活,自己也被生活壓力影響創作?!焙芏嗳俗隽艘惠呑铀囆g依然過著清貧的生活,畫了一輩子畫,一張畫也沒賣出去,因為不被市場接受。隨著現在大學不斷擴招,每年很多美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在懷著一個遠大的理想走出校門后,數年后同學聚會發現極大多數人早已經轉了行業,藝術的道路確實不好走,很多有天賦的本應該堅持的最后也沒堅持下來,能一張畫賣得上幾十萬上百萬千萬的畫家畢竟是個別現象,就跟演藝界一樣,學表演的很多,但最終成為明星的還是少數?,F實是,藝術家首先是個人,是人就要吃飯,七情六欲,一樣不少。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藝術家應該繼續畫自己喜歡或者只能被小眾看懂的作品還是創作能讓大眾接受看懂的作品?藝術是高高在上的還是應該能走進大眾家庭的?藝術家需不需要職業文化機構進行系統的運作?

    相對于藝術創作者的兩難情況,對于萬千家庭的普通老百姓來說,藝術是個難以讀懂的高級文化。何以說高級?其一,難以讀懂。很多藝術品在沒有接受過藝術教育的平民百姓的眼里很難理解里面的意義,甚至現在很多當代的藝術作品與一貫大眾的審美標準相去甚遠,面對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當代藝術作品,很多觀者感到疑惑甚至挫敗,美與不美,難道有不同的標準?美。難道不是世界通行的語言?其二,藝術品的高昂價格也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上萬、幾十萬、幾百萬的價格讓藝術品難以走進尋常老百姓的家庭。其三,國家對于藝術文化教育的投放力度較小,很多人讀了十多年書,卻無法讀懂一幅藝術品的語言。在很多經濟發達的國家,如美國、日本這樣的國家,在家中擺放藝術品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畫廊隨處可見,無論作品的風格和價格選擇也多元化,更容易被很多社會大眾接受。在這些國家里,藝術家職業化,各種不同定位的畫廊藝術機構將藝術品市場需求發展成一個實實在在的產業。如今我國教育部門的教育理念,體制形式的制約,經濟水平、藝術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消費者對藝術品的認識水平等因素導致我國藝術品行業市場的不成熟,藝術家未能真正職業化。到底藝術家能否職業化,其中的可操作性到底有多大?關于這個問題,熊斌坦言,中國占據世界五份之一的人口,所有人都有追求美的天然傾向,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飛速發展的時期,加之國家在2011年十七大中提出文化興國的戰略方針,在這樣一個人口大國里,藝術比其他國家更應該具備成為一種終身職業的條件和可能性!
    “藝術家職業化”雖然在外國能找到借鑒的模式,但中國畢竟有其特殊的市場環境。到底這是一句華麗口號,還是一個行業的旗幟,還有待時間的論證。職業油畫家不是新現象,但提出“油畫家應該職業化”則是一個邊緣化群體爭取市場地位,對傳統藝術市場大膽挑戰的舉動。對于“油畫家可以成為一種職業”這個命題,如果我們并不贊同,那么反過來,“油畫家不可以成為一種職業”,這樣的命題就能成立了嗎?看似又不是。為了證明這個命題能否成立,本文暫且以RSD職業油畫家組合來作為持續跟蹤印證的個案,成敗對錯,市場是檢驗的唯一標準。一個成功的“職業”運營模式,在同一個社會體制下具有可復制的操作意義。如果該命題在廣州能成立,這對于中國的藝術市場來說意義非凡,傳統體制內藝術家占主流的局面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事物總在變化中發展、原有格局被打破、重新建立新的秩序、再發展變化……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藝術是凈化人類精神靈魂的良藥,如果有一種模式能讓藝術消費更趨平民化,能吸引更多人加入藝術領域,把油畫創作這充滿浪漫色彩的職業作為終身職業,將對推進藝術市場發展有著非凡意義。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