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畫二代:多為藝術啃老族 成功范例極為罕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2-05
    在中國畫壇,“畫二代”歷來有之:古代有唐代的李思訓和李昭道、北宋的米元章和他的“虎兒”米元暉等;近現代有齊白石和齊良遲,李可染和李小可、傅抱石與傅二石……但是,古往今來的“畫二代”似乎被施展了“魔咒”:終其一生都走不出父輩巨大的光環,父子相繼、藝事鼎盛的成功范例極其罕見。獨具中國特色的“畫二代”現象緣何產生?這種“代際優勢”的背后是否掩藏了某種不公正?而當代的“畫二代”們能否打破藝術“啃老族”的“魔咒”,擺脫自己作為父輩“翻版”的命運?本期“品味”,我們不僅請到了對“畫二代”現象頗為不滿的業內人士來分析其中利弊,也請來了羊城頗具口碑的“畫一代”與“畫二代”,聽身在“廬山之中”的他們講講對此的看法。

    文、圖/記者金葉

    正方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曹增節:

    “畫二代”利用了“代際優勢”

    在古代,繪畫是貴族藝術。貴族不需要賺錢,父親懂點藝術,兒子順便跟著學學也是一個收獲。但現在的“畫二代”和古時候不是一回事。如果說古代的“畫二代”只是精神意義上的傳承,那么現在的“畫二代”則是利用“代際優勢”有了財富性的訴求。他們進入了官方體系,占據了稀缺的社會藝術資源?,F在很多老畫家,到了晚年,會以辦父子畫展、母女畫展的方式,利用優勢、權力為下一代盡快出位創造條件。同時,在各大美院中,相當一部分青年教師,包括各級畫院中的專業畫師也都是“畫二代”。他們依托父輩的關系進入藝術圈,占據主流平臺,掌握話語權。相形之下,沒有背景的平民百姓子弟,想要進入這個圈子越來越難。

    從藝術成績上來看,“畫二代”能夠突破“畫一代”的案例幾乎沒有。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早期的一批“畫二代”,畫風和父輩都是相似的,難言突破;而之后所謂新生的“畫二代”,我注意到他們已經在努力想和父親一代拉開風格。但不用說突破父輩,即便能夠達到相平行的成就也沒有可能。而且,即便風格不同,他還是得利用父輩的關系,辦畫展、做評論,能夠不利用這個關系網的“畫二代”鳳毛麟角。因為要依附、要繼承,決定了“畫二代”必然是一個缺少創造力的群體。

    利用“代際優勢”這件事,其實不只畫界獨有。企業界、藝術圈等其他門類都普遍存在——好像就沒聽說過“體二代”。即便是中國足球圈,也少見“體二代”。除了運動員這個職業著實辛苦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運動標準明晰,不是那么好混。所謂的“富二代”其實也很容易被證偽,如果資產在他手上不斷減少,他就是個不合格的繼承人。相比之下,“畫二代”就不那么容易證偽。中國書畫本身的特點和評價特點是,沒有公認的精準尺度。只能說喜歡不喜歡,看能不能賣錢,而不能說好壞,更沒有對錯。

    但“畫二代”也會面臨挑戰,這個挑戰就是市場。市場是殘酷甚至是無情的。不管你是誰,與市場較量時,市場規律會主導最終結果。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官員們在位時的書畫價(非市場價,或者可以稱為官位價),與其退位后的書畫價格,就可以知道市場的厲害。目前為止,“畫二代”的市場接受度也是遠遠不如其父輩。市場經濟也許可以證偽藝術水準。

    但現在我們也看到,很多“畫二代”盡管藝術水準平平,但在國內的市場上還是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追捧,這又和現在國內藝術市場其實不是真正自由化的市場有關系。我們的繪畫體制是官本位主導,一些利益集團可以借市場化的名義經營自己的東西。所以,很多中國畫在國內風生水起,但在國外幾乎沒有市場。什么是有價值的,什么是沒有價值的,國外市場看得很清楚,因為它們更自由。我相信藝術品市場走向真正意義的市場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而“畫二代”一定會在未來遇到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廣東省文聯主席、書畫家 劉斯奮:

    教子若父無疑很失敗

    中國繪畫由于文化傳統的原因,在歷史上“父傳子受”(包括師徒傳授)的情形比較常見。加上宗法觀念的影響,守住“家法”更成了必須遵循的準則。這種觀念甚至影響到現代的美術教育。久而久之,所謂“某家某派”就因此形成。門派中人固然以此為榮,視為成名之捷徑,謀生之坦途;而世人也愛屋及烏、津津樂道。但坦白講,從古至今,雖然中國出過不少父子畫家,但在藝術史上都有建樹的并不多。這其中道理不難解釋:父親即便了不起,但兒子的性格和天賦都和你不同。如果只是模仿,那頂多模仿到二三流,甚至等而下之,因為個性彰顯不出來。無論是作為父親還是老師,把兒子或學生教得像自己的翻版無疑是失敗的,沒有個性的作品其實沒多少價值。

    對于許多“畫二代”而言,選擇一條和父輩相似的道路,或許不能夠使他們在藝術史上占據一席之地,但足以令他們在現世活得不錯。市場總是保守的,一個年輕人選擇走一條嶄新的路,難免前途未卜;但“畫二代”們有著名的父親,他又沿著父輩已經被市場接受的舊路繼續往前走,當然比較安全。而且,說到底,真正能開創一派畫風,在藝術史上留下名字的畫家本身就少之又少,是件概率相當低的事,而且它肯定是無法世襲的。老天爺什么時候會成就這么一個人,誰也沒譜。這條道路前景不明,而且走起來很寂寞、很艱辛。我們也不能奢望所有的畫家都做這樣的選擇,成為這樣的人。社會有不同的群體,對藝術也有不同層次的需要?!爱嫸迸c父輩相似的畫風和作品,也會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喜愛。既然如此,這個群體的存在倒也無可厚非。

    但有一些“畫二代”,也許主觀上并不多么想像自己的父親,結果卻還是越畫越像。我覺得可能需要提醒一下:作為“畫一代”,應該怎么教自己的小孩?作為“畫二代”,又應該怎么對待來自父輩的影響和教育?將其視作“啟蒙”足矣,作為自己的終身創作模式就大可不必。

    我很“慶幸”自己的經歷:從小喜歡畫畫,在不同時期也曾經接受過一些老師的指點,但始終沒有承傳關系的“恩師”。我堅持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其實,只要具有天賦和藝術敏感,看看也就明白了,不用教也知道怎么做了。因為沒有“恩師”,倒可以博采眾長,貫通融會,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后來有了劉一行,他小時候也喜歡畫畫。但當時我在忙著寫小說,自己還處于“玩著畫”的階段,也就沒有一套成熟的、完整的技法理論灌輸給他,只是在關鍵的地方點撥他一下,或者找一些好的畫冊給他看,讓他自己去感受、琢磨。如果說我有對他最大的影響,可能就是家學素養。他讀了不少書,中國的、外國的、文學、歷史、哲學的;還用心去思考。慢慢地,這些都融入創作中,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他的水墨作品,和我的畫風完全不同,也和其他當代水墨畫家不一樣。個人風格強烈,根子又和中國傳統水墨接得上,即內斂、含蓄、不張揚的傳統審美觀念。應該說,他在現代水墨的探索方面開始走出了自己的路子。盡管我們不一樣,但也彼此欣賞。他覺得我的畫屬于比較雅正的路子,我覺得他有點怪誕特異。就像杜甫和李賀的詩歌,風格不同,各有特點。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畫家 林藍:

    強求“畫二代”超越父輩不公平

    “畫二代”和“畫一代”相似是正?,F象。就連老師和學生之間都難免會有相似性,更何況是朝夕相處、如此親密的父子。就算是作品外在的形式并不相似,也會有相似的精神傳承而下。我的父母一直抱持著“在藝術上要有獨立和鮮明的面貌方能生存,否則就像是一片森林中的云云雜木而已”的態度。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中,這種藝術態度早就如同融入我的血液一般了。

    而超越這件事情,我覺得不太重要。比如說,李小可、傅二石老師,確實比現在很多畫家畫得好。但如果非得讓他們超越父輩,否則就否定他們存在的價值,我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就像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當第一名一樣,也不能要求所有的藝術家都要成為青史留名、世界一流的藝術大師。我們可以從三個層次來考察一個藝術家的價值:第一層是看他是否對藝術抱有虔敬的態度,并且在這一行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點和獨立價值;第二層是橫向與同時代的藝術家進行比較,考察他是否在當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力;第三層是縱向考察,他的藝術在藝術史上能否占據一席之地。能夠達到第三層次的藝術家,可能一百年也出不了十個。不用說“畫二代”,絕大多數藝術家都進入不了這個行列,但不能就此否定這些藝術家的價值。在我看來,只要藝術家本人對藝術抱有虔敬的態度,在創作中尋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支點,并且在不斷地努力中逐漸靠近自己的理想,他的藝術追求就是有價值的。

    我也在思考,為什么畫畫這個事業就具有傳承幾代人的巨大魔力?也許是因為它的某些特質可能真的更加符合人類的某些天性。就像萬年前的原始人,在艱苦求生的過程中,已經知道用圍著篝火跳舞,在巖石上畫畫來使自己獲得片刻的幸福感了。我小時候曾經對自己的未來做過很多暢想,曾經想當作家,外婆還曾經希望我能從醫,但最后我還是走到畫畫這條路上來,可能確實是在心靈上、精神上有這樣一種需要。

    如果把“畫二代”比作一棵樹,那么“畫一代”仿佛是它的土壤,社會環境、人生閱歷等可能是陽光和雨露。土壤的肥沃,對一棵樹來說當然是難得的幸運,但這棵樹究竟能長成什么樣,還和陽光雨露,包括它自身的特質有很大關系。土壤本身只是一種滋養,它并不是成才的保證,也不必然成為一種禁錮。這棵樹本身是否有生命力,具有真正的個性,內心是否足夠敏感和強大才是最重要的。

    而對于“非畫二代”,我認為也沒有必要糾結于“畫二代”是否站在更高的起跑線上這件事。都說“畫二代”普遍畫不過“畫一代”,那“畫一代”們當時又有什么背景呢?宋朝有蘇氏家族,東晉有王羲之和王獻之,明朝有文征明和文彭、文嘉,但這不妨礙和這些著名的“畫二代”同時代,依然能誕生名垂青史、師出無名的大書畫家。事實上,我們這個時代,比起以前,機會更多了,只要你足夠有實力,誰也掩蓋不了你的光芒。藝術家最終是要靠作品立世,這也許是我們這個行當最大的公平之所在。因為最終,歷史或市場在等著做最公正的裁判。

    《畫廊》雜志主編 劉一行:

    “圈子”是“非畫二代”的障礙

    許多畫畫的年輕人,父輩是專業畫家,或者是在美術學院、美術機構當中里擔任教職。這種現象不僅現在很多,我讀書那會兒也已經不少。這里面肯定是有比較功利的考慮。父親做這行,又很成功,那小孩在這個圈子里會比較好謀生,就算成不了名家,在美院當個老師至少沒問題。

    通常而言,父輩的創作已經形成既定的模式,“畫二代”經常是天然地處于一種師承系統當中。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多多少少會受到這套系統的技法模式影響,或者說是約束。對一個藝術家而言,可塑性最強的是小孩到青年的這段時間。如果這個時候你把他放在一個有很多規矩的環境下,他會特別早定型。將來成熟之后的創作,自覺不自覺地,就會和自己的父輩非常相似,難以突破。他也可以很有名氣,但幾乎沒有任何可能去超越自己的父輩。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大多數“畫二代”的這種經歷。我父親雖然畫畫,但他沒有師承系統,沒有在美院待過,所以沒有一套既定的系統的東西施加給我,正好我也不想要。我所生長的環境一直都是自由自在的狀態。我畫畫的時候,從來不會去考慮外界會如何反應,也不會去考慮父親是怎么畫的。只想用一種最恰當的方式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其結果,就是我畫的東西和我父親、和任何人都不同。

    藝術這件事情說起來很縹緲、很崇高,其實它有很現實的部分。我們這里已經形成了一個個的“圈子”,一個圈子里的審美標準、技法系統都是和利益相關的。這個圈子足夠強大,就可以憑借話語權去圈占社會資源,所以圈子里的各種權威人物必然要去維護“圈子”的話語權和權威性。你要承認我的標準,接受它,才有進入的可能。這種現狀,對于非“畫二代”的小孩,或者是像我這樣堅持“個體創作”的人來說,都是很大的障礙。

    聊以自慰的是,畫畫這個圈子雖然有各種利益關系盤根錯節,但藝術家最終還是要靠作品來說話,它有一個靠手藝吃飯的特點。如果確實畫得好,也會有脫穎而出的機會。但前提是,你得比大多數人都畫得好。如果和“畫二代”在同一水平,那“畫二代”確實有比你混得好的資本。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