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衰竭的當代藝術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1-12]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就逐步表現出心力“衰竭”的癥狀。在之前的好幾年里,當代藝術始終處于狂歡中。那是怎樣一種狂歡啊,拍賣場上的叫賣聲與市場里的細語交織成一片,形成了引起廣泛效應的聲響,以致引發了太多的質疑、嫉妒與謾罵。盡管質疑聲、謾罵聲粗俗不堪,甚至缺乏理性,但他們中間卻沒有人承認這些質疑是非理性的,他們每一個人都竭力向公眾表明:被質疑的狂歡是墮落的,甚至狂歡本身僅僅是一種未被識破的謊言。
的確,上世紀90年代初,那些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的自由藝術家似乎有了值得驕傲和更多的可能性,市場經濟將藝術家們托上了物質主義的旅程?!翱墒?,精神呢?”有人不安地問。之前,當代藝術有一個讓人激奮的名稱叫“現代主義”,可是,“現代主義”具有的憤世嫉俗的特征阻止了藝術家們對“庸俗”金錢的公開敬意,盡管他們本能地希望要有實在的棲身之地。直到90年代初,開始被稱之為“當代藝術家”的那些現代主義的“后裔”,仍然以羞怯的態度面對物質的世界,他們還是勉強地堅持:“藝術”總是精神的和神圣不容金錢侵犯的,不過同時已經有不少的藝術家接受了市場經濟的現實,之前的苦難與讓人焦慮的生活告訴他們:無論如何金錢或者美金是重要的。
西方思想家的“幽靈”陪伴著80年代的中國現代主義者,而90年代的當代藝術卻在市場經濟導致的全球化中乘勝前進。一開始,那些受到國際市場關注的藝術家小心翼翼地踏上了全球化的征途,接受著看似輕松但卻嚴謹的各種規范。很快,中國藝術家就在姿態與敏感性上適應了新的游戲規則,直至2000年的上海雙年展,有批評家對中國當代藝術大膽地使用了“合法性”這樣的詞匯,似乎時代真的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之后的展覽中,藝術家甚至對公眾也表現出某種肆無忌憚的“調戲”??傊?,當代藝術獲得了似是而非的成功效應。
其實早在80年代,年輕藝術家們就帶著一種理想主義的慣性,展開了對歷史的批判和對未來的憧憬。盡管1989年現代主義的激進分子在中國美術館有一次大膽的狂歡,但之后那些尖銳的思想與激情似乎失去了投射的方向。于是,玩世現實主義提示了另一種存活的路徑:如果沒有可能諷刺社會,似乎可以嘲笑自己——批評家將其說成“自我拯救”。藝術家不再堅守本質論的規矩,理想、真理等類詞匯失去了意義,人們能夠感受到的是,批判性的話語不是演變成口號就是徹底消失殆盡。
市場似乎也幫助當代藝術一路凱歌,享樂與茍且成為普遍的風氣,如果可能,一些被稱之為“藝術家”的人可以隨時準備調整任何立場和位置,面向任何可能性,只要這是自己的或者大家的“藝術”與“事業”的需要。的確,當代藝術的隊伍早就被打散了,其打擊的力量來自四面八方:意識形態領域、無所不在的市場、自作聰明的觀念、所謂“藝術批評家”的“批評”、利欲熏心、嫉妒與仇恨、心理疾病、喪心病狂、貧困、金錢……來自任何一個有意無意瓦解藝術心靈的角落。在這樣的情況下,真正的藝術家只能再一次地退守內心,退到沒有人知道的迷茫與未知領域,聽憑內心的需要重新尋找活力的可能性。
中國當代藝術的真實狀況是,曾經充滿活力的生命正處于可憐的衰竭之中。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