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王棟棟:從視覺空間到認知空間的拓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1-08
    藝術,從誕生那一刻起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視覺問題,更是一個認識論問題。視覺呈現依賴于具體的物理空間,空間本身具有經驗色彩,我們對視覺信息的獲取是因人而異的、可變的。視覺信息在日常觀看中可以被安排和控制。為了控制對視覺現象的觀看,很多藝術家都竭盡所能地去研究藝術語言和展示方式。藝術語言是構成作品視覺現象的基本要素,我將此稱為藝術的“內空間”;展示方式是影響作品視覺閱讀的外部條件,我將此稱為藝術的“外空間”。認識,由于它具有對可變的感性經驗的綜合能力,它可以超越控制,并且可以連接思考、行動、觀看的完整過程,是一個多維度的空間,我將此稱為“認知空間”,即“元空間”或“空間的空間”,它不在日常經驗范圍內,它的完整體是看不見的,但它又存在于觀看的行為過程中。也就是說,看到的內空間和外空間都屬于看的行為本身(認知空間)的一部分。認識只為認識的行為本身負責,認識沒有普遍的確定的目的,不會屈服于高于人的真理,唯一可以在形式上確定的目的是破除迷信。藝術的第一個迷信就是對視覺空間(內空間和外空間)的信仰,當代藝術的一切問題幾乎都始于此。
    在藝術創作中只重視視覺空間的表達將會使作品流于膚淺,失去藝術家個體性的真實。雖然現代主義藝術以來,色彩、點、線、面、材料等形式語言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甚至有獨立出來的傾向,但具體的語言形式仍然是依靠大的文化背景才形成自己的象征意義,即使是這種獨立出來的傾向也只是在特定的抽象形式中的象征意義。實際上,任何語言形式都只有在認知空間才顯示出它的意義——這時的一切視覺元素都是自由的,且這種自由是人賦予它的,是人的自由的外化。然而對語言本身的迷戀實則是人的控制欲的表現,可見,對藝術趣味性的把玩也是對自我的一種控制。另一方面,作品過分依賴于外空間,用模式化的展示機制來給作品確定坐標,無異于人為截斷藝術的完整過程,使“藝術”這個概念的生動性固化成為靜止、僵硬的視覺符號,藝術的價值就掙脫出作品,而寄居于藝術的干預者手中。藝術難免變成權力者的社會武器、商人的投資品、普通觀者的視覺奇觀,但它又不是真正的武器,也沒有商品相對穩定的價格系統,只能是奇觀——神話,這種行為最終將慢慢靠攏于隱形的意識形態控制法則,并使藝術成為人的枷鎖。
    藝術應該回歸它的認識性。對認識性的明確肯定是當代藝術的價值所在,這保證了當代藝術進行持續自我追問的過程,并具有對各種現實的穿透性。我們的現實世界是被各種規則、教條界定起來的一定的范圍,這種界定就是隔離。隔離的直接對象是人的情感、經驗、知識、信仰等。但是,認識的主體是作為具有普遍性的生命體,在生理和心理上它不可能完全被某些單一性的界定所分化,“分化”和“完全”之間的矛盾將直接激發每一個個體對世界本源的思考動力,但在經驗世界中的個體又永遠不可能真正觸及世界的本源,于是思考成為永恒的無休止的運動,我將這個永遠沒有答案的運動稱為“無界”——它處于邏輯的無限延伸中,是一種絕對的通暢——一種普遍的自由,但它不處于物理世界,而處于觀念世界。這決定了藝術不成為被束縛的對象,這展示了藝術對人類的價值。由于當代藝術作品的完整范疇包括從視覺空間到認知空間的拓展,我們可以從具體的語言形式和展示環境中發散思維的射線以對應認知空間的無限,從而在過程中獲取這種普遍的自由。只不過我們往往不曾留意它,甚至在現實的具體規則的較量之間漠視它的存在,但是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與它擦肩而過。
    在藝術中,自由不單是一個理念,它還連接著我們的現實。在現實面前我們需要用認識將中間的界限打通,將無限的理念進行實踐性的轉換,但這個實踐一定是獨立發自個體的。我們不能跳過個體這個前提,而僅以集體的名義去樹立道德和制度來保證自由,這樣最多只能建立形式上的平等,反而有可能增大人在理解層面的隔閡,從而擴大人與人之間對自由的相互破壞。我們只有普遍實現了個體對理念的實踐性轉換的能力,才會形成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普遍聯系,從而實現社會的自由(這個時候社會的基本單位已經被個體取消)。這個訴求凸顯了當代藝術的社會價值。
    當代藝術對世界的認識性決定當代藝術屬于思想史的一部分,當代藝術創作也就應該站在思想的高度,以方法論的形式對現實形成影響。但當代藝術不同于哲學和科學。一方面,當代藝術面對的是最直接的現實,哲學和科學關心比現實更高層次的問題;另一方面,哲學家和科學家的工作處在較為確定的語言和邏輯系統中,其探尋的目標更偏向為一種確定的答案,而藝術家的工作過程由于語言和邏輯的相對不確定性,更加接近于“無界”的狀態,所以當代藝術是通過具體的語言觸及具體的現實,并在追問的過程中呈現普遍性的自由體驗。這意味著自由本身存在于現實中,但只有在追求真實的過程中顯現——通常顯現在個體反應的微觀狀態中,這就要求藝術家對具體的、現象的、宏大的內容保持警醒。
    藝術并不為了某種具體的社會功效而存在,藝術的存在只是因為人有了思維和體驗。當代藝術對應的是個體生命的真實,關心每個人的生存狀態。而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個體危機。極端的理性主義將人的情感和行為都植入精密化的程序中。生態環境惡化、生存空間縮小、制度機械化、控制隱形化,在高尚美麗的道德外衣的裝飾下,人類的生活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加之中國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封建的遺風、現代性的不完善、當代性的粗糙,都影響每一個人的生存現狀。至少我們逃不開地會面臨對傳統的再認識、對現實的反思、對制度的審視、對技術的改善、對方法的刷新,等等,生活無時無刻不充滿問題,但生活的外衣又無時無刻不是美好的。如果當代藝術不能再去充當虛假道德的保護傘,那么它就不能再陶醉在語言形式的趣味中,更不能變成迎合各種社會機制的生產流程,至少,他應該有活生生的個體反應。
    面對現實的復雜,當代藝術很自然地顯示出沉重的特征,雖然有時候它也有輕松、幽默的一面,但它始終充滿思考的本性。它不會為歌功頌德而粉飾太平,也不會因生存困窘而低沉消極,它只是真實地反映了個體在面對現實時不被折服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對現實非人性的反抗,但不會做出對現實的直接回擊,因為沒有物理空間中的確定的回擊對象,而只保留反抗的認識,進而將這種反抗的生命力發散到無限的認知空間中,當觀眾接觸到藝術的具體語言形式和展示環境的時候,這種反抗的生命力又在語言形式和展示環境中反射回觀者的視覺中,從而激發起觀者在認知中對現實的反應——可能是深沉的、不適應的、反抗的——這就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普遍自由。從這個層面來看,當代藝術就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藝術樣式,而是一種普遍的文化工具和生存哲學。
    當代藝術這個特定的概念是最近幾十年才有的,但我們不必追問是誰發明了這個概念,因為當代藝術是延續人類的思維邏輯在特定的時代被激發出來的思維方式。人類在歷史中沒有哪個時代是完美的,也沒有哪個時代是完全糟糕的,人類總有相應的生存法則。當代藝術作為一種生存哲學,它讓我們不再只相信自己的視覺神經,不再把視覺的答案固化成為知識,不再信仰它,而是通過具體的視覺影像與抽象的認識相互作用,讓視覺神經的血管聯系自己的全身,保持認識的無限生命力去接觸所有的未知。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可能真正理解世界,既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他人,既理解了現實也理解了理想,既理解了生存也理解了死亡。
    嚴格來講,當代藝術早已不在藝術史的范疇,僅憑一點趣味愛好和情緒發泄是玩不轉的。當代藝術家應該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思想家,但和思想家不同的是他沒有信仰,最多只能在形式上信仰“無界”。當代藝術家的宿命就是在不斷地推翻自己的過程中去接觸未知。僅僅只能允許自己在微觀的視覺現場沉睡片刻,在這個間歇中允許當代藝術可以保留審美性,除此之外,當代藝術肯定是沉重的,這個沉重對應的是人性在歷史進程中天崩地裂般的動蕩與風平浪靜般的沉睡之間無規律的切換。當代藝術從藝術變成了哲學,從哲學變成了實踐,從實踐變成了現實。由于大部分人都沒有哲學家那種天才,也沒有科學家那種瘋狂,但大部分人都具有藝術家那種好奇心,于是我們可以從色彩、點、線、面、材料、技術開始,允許在其中沉睡片刻,但不能信仰這些視覺的碎片,而是保持用認識的態度去對待我們的現實和這些碎片,我們會發現,當代藝術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