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石山遺址為先秦閩族發源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3-20]
新華網福州電(記者景延)由于福建歷史自秦漢之際方見記載,因此福建被歷史學家們稱之為最缺歷史的省份。福建人的文明史到底從何時開始,有哪些特征,歷來爭論不休。福建省曇石山一座5000年前原始部落遺址,日前被認定為先秦閩族文化的發源地,具有我國東南沿海鮮明的古文化特征。它的出現,驚現了不為人知先秦閩族文化,將福建文明史由原來的3000年向遠古大大推進了一步。
?。玻埃埃蹦辏对拢玻等?,福建曇石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曇石山遺址坐落在福州市西23公里的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1954年,閩候縣政府在修筑公路時首次發現該遺址??脊殴ぷ髡吡⒓磳ζ溥M行了挖掘,迄今已先后發掘8次。目前曇石山已揭露的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共出土了60多座墓葬、5座陶窯舊址、2道部落防護壕溝。
福建省文物局有關人士介紹,1995年到1996年之前,曇石山遺址先后被發掘7次,出土過許多文物,但由于文物零散,一直不為人們重視,直到1996年,第8次發掘,一次就發掘出30多個墓葬和2個壕溝,才引起福建考古界的關注,組織專家對其進行研究。
考古專家們依據墓葬的疊壓關系,經過科學論證,研判曇石山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個時期,距今分別為5000、4000、3000年左右。遺址出土的大量動物尸骨化石及陶器、石器、骨器、貝器經上海博物館熱釋光測定,距今4340年左右。遺址內多以貝丘堆積形態出現,有的地方厚達1米,貝丘堆積物中除有少量淡水蜆、蚌外,以經常性食物海蠣為主,并有為數極多的魚骨及海龜、海鱉遺骸。這些遺物證實了5000年前曇石山曾是閩江口與海洋交匯地,也是先秦閩族文明的發源地。而如今的閩江口已向東南后退了80余公里。
有關專家認為,曇石山文化遺址的發掘,不僅初步證實了以閩候曇石山遺址為代表,以閩江下游為中心,連接閩臺兩省,是福建古文化搖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在已發掘出的眾多文物中,有幾項重要發現,在全國亦屬罕見:
?。保梗梗鼓辏保痹?,我國鑒定古人類骨骼的權威、中國社科院潘其見教授與日本考古專家在曇石山挖出的一女尸頭骨上發現了大部分日本人都有的“日本顴骨”(左側顴骨中下部有一貫通顴骨的骨縫,此縫將顴骨分為上下兩部分,下之顴骨被稱之“日本顴骨”),說明日本不僅在文化上與中國有著淵源關系,而且從人種方面也與中國人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
在一奴隸主墓的殉葬坑中,發現一具殉葬男奴豎立坑中,粗壯的大腿骨和腳趾清晰可辨,表明殉葬奴隸死前正在掙扎。由此證明了奴隸社會奴隸殉葬被活埋的殘酷事實。
在125號墓葬中,發現一只3000年前的塔式陶燈,此陶燈造型十分奇特,它通高28.6厘米,上裝部為園錐形柄,下裝部為壺形,這是目前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陶燈,可稱得上“中華第一燈”。
在一個墓葬中一次出土了18件陶釜(陶釜是一種餐具,一般陪葬餐具不超過4件),這在國內尚屬罕見,反映了當時沿海飲食文化的特點--海產品種類繁多,閩人飲食講究,不同海食品不混裝。福州人有喝湯的習慣久已有之,在這里也找到證據。
在一件3000年前的陶器上發現了彩釉,改寫了中國釉陶的歷史。
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提線陶簋--一種上部打孔、可供穿繩提起的陶器。這在我國其他地方極少見到,也體現了閩族先人的聰明與智慧。
據曇石山考古研究專家歐譚生介紹,目前已挖掘的部分,只占曇石山遺址的三分之一,大量有價值的、搶救性的考古發掘正待繼續進行。他認為,隨著曇石山遺址的進一步考古發掘,閩族人的古文明--先秦閩族文化的神秘面紗將被揭開,它將與我國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一樣,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載入史冊。(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