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發現戰國時期的中山長城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1-31]
北京晚報 本報河北今晨訊 近日,保定市的文物考古專家經過多年的發掘研究,在保定市的淶源、唐縣、順平、曲陽等地,發現我國戰國時期較為完整的中山國長城遺址,為我國長城和戰國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
古中山國位于現今的保定和石家莊之間的太行山區域,包括保定的定州、曲陽、唐縣、阜平、順平、淶源和石家莊的正定、行唐、靈壽、平山等地,是當時除“戰國七雄”外著名的千乘之國。中山長城大部分建在當時中山國的西北邊境,目的主要是防御趙國的偷襲。長城總長89公里,主要呈現南北走向,以主干城墻為主體,另在一些險要關口筑城或筑墻扼守,在城墻內側修筑較大的城址為屯戍點,或在城墻附近駐兵防守,共同構成一道嚴密的防御體系。其結構分為石砌和土石混砌兩種,墻基寬1米至3米,城墻橫截面呈梯形,上寬下窄,當地有“土龍”、“龍脊”之稱。由于歷史久遠,墻體坍塌現象十分嚴重。中山長城和后來的長城一樣,也有烽燧和城址。在中山長城的多處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的戰國文物遺存。(國風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