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墻修復未完新磚卻已破損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2-02]
南京明城墻武定門段修復工程尚未結束,二成多新城磚卻已開裂、破損。市委書記李源潮要求查處。
去年5月,南京市開始對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南京明城墻武定門段進行修復,城墻管理部門委托十幾家窯廠燒制了30萬塊新城磚。令人驚訝的是,管理部門最近發現,工程雖然還沒有完工,鋪設在城墻上的新城磚卻已經開裂,破損率高達20%以上。據了解,修復期間,這段城墻沒有向游人開放。
南京市城墻管理處有關人士稱,新城磚和老城磚在制作工藝上有很大差距,一些制磚廠涉嫌偷工減料。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現在的新城磚很難保證在南京濕潤的天氣下不發生開裂和破損。
據悉,南京市委書記李源潮已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對此展開調查處理。1月14日下午,南京市副市長戴永寧聽取有關情況匯報后,要求有關部門進一步查實情況,對近期新修城墻進行全面的質量檢查,發現問題,堅決返工。同時,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對有關責任人進行嚴肅查處。
編輯點評:古磚與新磚同異
南京明城墻上有古今兩種磚。古磚是文物,新磚本身不是文物,至少現在不是,卻擔負著和古磚一起成為更大的文物即明城墻的重任,因而仿古制磚是一件責任重大的事情。
眼下的新磚,沒法擔起上述重任。究其原因,只要比一比古今城磚的異同就清楚了。從外表看,兩種磚大小相同,磚身也都鑄有制磚責任人的名稱,并無差異??墒?,從兩種磚質量的天壤之別,回頭看看磚身標記,區別頓顯。古人署名,在當時可能更多地是為了表明一種責任,而今天看則是一種驕傲,工匠們的作品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這樣的工匠才稱得上“勤勞、勇敢、智慧”;新磚的署名卻無意間成為一種恥辱。城磚畢竟不是北京故宮的金磚,應屬普通建筑材料,制作起來不會太難。如今這些由專人監制的磚頭,要是連蓋房用的紅磚都不如,結論只有一個:制作人的職業道德輸給了古人,監制人的玩忽職守超過了古人。如此不負責任,實在令人吃驚。
明朝時那些刻有張三、李四名字的城磚從各處運來,要是有那么幾塊到了南京卻現了“豆腐渣”原形,不但那工匠保不準要坐牢,城磚產地的“朝廷命官”也脫不了干系,更不用說找什么“天氣濕潤”之類的借口了。就是不知道如今正著手調查此事的有關部門,是準備學一回“古人”,還是索性就當個“今人”? 人民網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