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河姆渡文化千古之謎破解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2-01-07
      1973年發掘的河姆渡遺址,把中國的文明史往前推進了2000年。河姆渡先民為什么能在此繁衍生息?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為什么在延續了2000年后逐漸消失?日前,邵九華、夏夢河和邵堯明三位學者的《河姆渡文化與水環境關系的研究》課題,通過了由浙江省和寧波市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評審,從而使河姆渡文化興衰的千古之謎終于得以破解。
      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姚江之畔。河姆渡遺址第四層以下為深達10余米的青灰色淤泥層,經檢測發現有大量的海相微生物,證明河姆渡地區曾經是人類難以定居的淺海。1999年春,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河姆渡博物館原館長邵九華與余姚市水利局總工程師夏夢河、余姚市規劃局高級工程師邵堯明一道,組成了《河姆渡文化興衰與水環境關系的研究》課題小組。三人通過衛星遙感技術成果,發現河姆渡的地貌原來是一個天然的“工”字形結構。這一結構與沿海地區人民為促淤圍涂,筑丁壩、順壩的“工”字結構相似。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地貌特征,造成河姆渡地區不斷淤積,加上寧(波)紹(興)平原只有這樣一個“工”形地貌,從而使它在全新世海退初期最先變成陸地,成為原始人群的定居地。
      但是,全新世海退結束后形成的杭州灣喇叭口地形,使姚江平原的水流北排不暢,洪澇成災,造成溝頭沖刷。在特大洪水的切割下,“工”字形高地終于被沖出一個大缺口,姚江完成了改道東流的劇變,這時海水沿河道上溯,河姆渡變成一片水鄉澤國,環境嚴重惡化,先民們不得不背井離鄉,河姆渡文化最終在這里消失。
      評委會主任、浙江省河口研究所熊兆隆教授和評委會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軍研究員對此項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這是河姆渡文化研究領域最全面、最完整、最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
      去年11月12日,由南京大學完成的河姆渡遺址微古、孢粉檢測報告也印證了邵九華等3位學者的這一結論。
      河姆渡文化興衰史警示我們: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 徐錦庚
    光明日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