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西泠春拍別出心裁賣“磚”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6-19]
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西泠拍賣將于將于2012春季拍賣會中,推出“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專場”,呈現九十余塊明清各朝御窯金磚,追溯這一“非遺”載體的歷史文化價值。
此次“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專場”匯集明代金磚20塊,清代金磚70塊,上至永樂十七年,下至宣統三年,時間跨度長達五百余年,大都刻有名稱、尺寸、年號以及官員姓名、官職和窯戶姓名,尺寸、質量。其余各朝金磚,雖有出于同一朝代,但年款、官款、窯款、屬地又各不相同,品相精良,款識完整、清晰。
金磚有著御用的皇家背景和復雜的制作工藝。京磚是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因京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擊時有金石之聲,斷之無孔,且“京”與“金”讀音相似,“京”字后逐步演化為“金”字,故稱為“金磚”。而其燒制則從選泥、制作磚坯、熏燒、運輸、砍磨、鋪墁,所需耗費的巨大財力和物力。每個工藝環節都極其講究,整個過程要長達近兩年的時間?!耙粌牲S金一塊磚”的說法,由此而來。
事實上,晚清以來,戰爭連年,制度松弛,金磚生產時斷時續而逐漸失傳,便有金磚散失。文人用來“鑲成一小桌,置于園中”。作為上好的古琴琴磚,置古琴于金磚上,演奏時琴音會變得更加優美清越。尋常百姓更是以生活的智慧賦予金磚更多的實用價值:在夏日為蔬果降溫;家中學童用毛筆沾水在其上臨帖;鄉人曬醬瓜、雪里紅……由此,品相完整的金磚就越發稀少。
西泠拍賣則希望藉此次推出“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專場”,深入研究和發掘金磚從“欽工精料”到“案頭清心”的價值演變,以展拍的形式,將御窯金磚的歷史、藝術、文化價值普及給社會各界,同時,賦予其新的美學體驗及使用價值,令金磚在今時的日常生活中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從而更好地“活態傳承及保護”這一民族優秀文化和藝術的載體。
此外,2012西泠春拍將圍繞“文人交游”和“時代印記”兩條主線,從中國書畫、文房清玩到庭園雅敘,廣及文化、生活相關的多個藝術門類。共設21個專場,3000余件拍品。其中“任伯年遺珍專場”、“近現代名人手跡暨紀念對日抗戰七十五周年專場”、“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專場”和“西泠印社首屆歷代錢幣專場”獨具特色。巡展6月22日從上海開始,隨后將赴溫州、杭州,7月7日至10日在杭州拍賣。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