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10月31日電 (記者 韓宏)“文·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展”10月31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展覽精選陶瓷器、玉器等144件(套)文物,其中85%的文物為首次展出,展現從先秦至明清的審美變遷,以及紋飾所蘊含的文化精神。
  遼寧省博物館公共服務部主任康寧介紹,本次展覽以古代器物為載體,以各類器物紋飾為展示重點,以不同時期的紋飾內涵與特色為主線,讓觀眾在觀展過程中沉浸式感受文物紋飾的“有形之美”與“無形之道”,進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美學精神浸潤于人們的日常生活。
  本次展覽包括“紋耀先秦華夏之源”“紋昭一統盛世初現”“紋繪華章兼容并蓄”“紋飾風華雅韻流芳”“紋彩輝煌意蘊萬象”等五個單元,展出“卷體夔紋蟠龍銅蓋罍”“三彩釉印花三足盤”“掐絲琺瑯瓜瓞葫蘆瓶”等文物。
  展覽現場,“馬廠類型波折紋彩陶壺”吸引了人們的駐足觀看,該文物紋飾布局按器物部位精準劃分,層次井然。頸腹處紋飾最為奪目,以粗細不一的流暢曲線繪就水波紋,精準模擬水波蕩漾之態,線條婉轉流動,充滿節奏感,讓人宛若望見潺潺河水。先民以采集漁獵為主要經濟活動,水是生命之源,他們便借助這波光粼粼的水波紋,寄托對自然的感恩與對生命的敬畏。此件陶壺是馬廠類型彩陶藝術及先民自然崇拜觀念的珍貴實物見證。
  據介紹,這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系列沉浸式文化體驗。展覽將配套推出超多互動體驗項目,可觸摸的“陶片”、可體驗的技藝、銅鏡紋飾拓印、趣味拼圖環節……讓大家沉浸式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步入序廳,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以歷代典型器物紋飾為靈感,由纏枝紋、花卉紋、幾何紋、神獸紋等組成的“藻井”圖案。序廳頂部,各種古老的紋飾在現代燈飾的映襯下各競芳華;地面輔以動態投影,構成一條流淌的“紋樣長河”,步履所至,人畫互動。
  在光影區,通過數字化手段,打造光影與音樂交織的“秘境”。人們可以欣賞到對稱的寶相花紋、矯健昂揚的龍紋、寓意生生不息的纏枝蓮紋。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