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龜婿”的來歷,竟與新疆這枚兵符有關?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5-10-21]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館)的展廳里,有一枚小巧的銅龜符,別看它只有4.15厘米長、1.9厘米寬,厚度也才0.45厘米,卻是一件響當當的國家一級文物!千年前,它可是能調動西域千軍萬馬的“軍事密碼”。
1981年,這枚銅龜符在焉耆回族自治縣博格達沁古城被發現。龜背上刻著紋路,頭部留有小孔,腹部還環繞刻著一圈銘文:“右玉鈐衛將軍員外置阿史那伽利支”,中間嵌著一個“同”字。經學者考證,這位將軍正是唐朝西域名將阿史那忠。
唐高宗時期,阿史那忠擔任西域道行軍大總管,鎮守焉耆、龜茲等“安西四鎮”,而這枚龜符,正是他指揮西域大軍、傳達軍令的“加密令牌”。
兵符在古代就是調兵遣將的“密鑰”。春秋戰國流行虎符,到了唐代,因為要避李虎的名諱,就改成了魚符。等到武則天執政,因玄武象征龜,她覺得和“武”姓很配,于是大手一揮——魚符變龜符!當時三品以上官員佩“黃金龜”,四品佩“白銀龜”,五品佩“青銅龜”,我們現在說的“金龜婿”,就是這么來的。
兵符還分雌雄:陰文為雌符,陽文為雄符,兩符合一,才能調兵。展廳里這枚是雌符,和朝廷手里的雄符配成一套,見證了唐代中央對西域的嚴密管控。
博格達沁古城作為漢唐時期西域重鎮,是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這枚龜符的出土,不僅印證了焉耆作為“安西四鎮”之一的戰略地位,還說明唐代那套嚴密的軍政制度和符節體系,早已在西域落地生根。阿史那忠手持這枚龜符,守護邊疆安寧,也守護著絲路的繁華暢通。
如今,巴州文博院以這枚龜符為靈感,推出了“銅龜符”雙層冰箱貼!當年輕人走進博物館,把這枚冰箱貼帶回家,就像把一段歷史“貼”進了日常生活,展開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聊天。
從調兵信物變身生活雅趣,這枚穿越時空的龜符,繼續講述著大唐西域的輝煌往事。它讓我們看到:歷史從未遠離,它正以新的形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延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