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故宮考古與藏品共同構建‘地上與地下’相呼應的立體化證據鏈,支撐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闡釋”“考古闡釋為博物館展示提供不可替代的學術根基與內容錨點”“融合要從知識、傳播、教育三個關鍵維度系統推進”“考古是解開文明密碼的鑰匙,博物館是傳承文化根脈的殿堂”……
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國考古博物館承辦、中國考古學會與中國博物館協會協辦的第二屆新時代考古學與博物館學融合發展學術研討會,9月15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的考古文博機構專家學者代表相聚一堂、建言獻策,共商新時代考古學與博物館學融合發展大計。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研究館員以《融貫與共生:故宮考古與博物館工作協同闡釋中華文明五大特性》為題作主旨發言說,作為中華優秀文化匯集地的故宮,既有傳世文物,也有考古遺物;既是博物館,也設考古機構;既有考古學研究,也有博物館學研究。
他表示,回首以往,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在故宮互為促進,共同發展。展望未來,故宮將繼續深化考古與博物館的融合創新,讓更多考古成果及深藏在禁宮中的藏品走進展廳、走向大眾,通過更生動、更直觀、更具感染力的方式闡釋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龐雅妮研究館員作《中華文明探源成果的博物館展示與傳播——以“早期中國”系列展覽的策劃與實施為例》主旨發言介紹,陜西歷史博物館“早期中國”系列展覽由“彩陶·中華”“玉韞·九州”“吉金·中國”三部曲構成,前兩部已分別于2020年、2023年成功舉辦,第三部2025年5月推出,目前正在展出中。
她說,“早期中國”是一個具有明確學術目的和強烈社會使命感的系列展覽,其學術目的是為了系統轉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豐碩學術成果,社會使命感在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意義重大,有責任把學術界的重大研究成果及時通過博物館這個大眾傳播平臺進行推廣。
山東博物館館長劉延常研究館員作《考古闡釋與博物館展示》主旨發言稱,“考古熱”“博物館熱”反映當前社會新風潮,考古機構與博物館要與時俱進,勇擔新的文化使命,滿足民眾美好生活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他希望以考古學的“真實性、關聯性、多維度”為闡釋根基,以博物館的“可視化、互動性、傳播性”為展示載體,最終實現“考古成果惠及公眾、公眾需求推動考古”的良性循環。
青海省博物館孫杰副研究館員代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青海省博物館館長王進先研究館員作《考古學知識體系如何與博物館展教功能深度融合——以青??脊懦晒篂槔分髦及l言說,博物館不僅是文物展示的空間,更是社會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
他認為,考古學知識體系與博物館展教功能的深度融合,不僅拓展考古學的社會功能,也增強博物館的學術根基,更為人們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扎實案例。
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劉國祥研究員作《考古實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以中國考古博物館“考古與中華文明溯源展”為例》主旨發言指出,“考古與中華文明溯源展”的核心內容包括:創新協同聯動機制,聚智共塑中華文明溯源展陳;構建考古實證脈絡,系統呈現“文明標準”中國方案;科技賦能活化成果,多維互動講好中華文明故事。
他強調,考古是解開文明密碼的鑰匙,博物館是傳承文化根脈的殿堂。未來,中國考古博物館將繼續依托“中華文明溯源學術協作單位”機制,深化考古研究、創新展示方式、拓展傳播渠道,讓更多人讀懂中華文明的厚重與精彩,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更大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呂鵬副研究員作《三件文物“考古”中國農業史》專題發言介紹說,中國是家養動物馴化起源的中心地區之一,距今1萬年,河北保定南莊頭遺址出現家犬;距今9000-8500年,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中國最早的家豬;距今6000年,中國農業社會建立,家豬飼養技術發展;距今5500-5000年,家養黃牛和綿羊進入中國西北和東北地區;距今4000年左右,家養山羊出現于陜北榆林地區;距今3800年左右,家馬首先傳入西北和西遼河地區。
他認為,動物考古研究重塑了中國史前畜牧業格局:一方面,距今5000—4000年,中國傳統意義的六畜及飼養體系基本形成,中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的生業格局形成并造就中國農業社會;另一方面,4000年前,中國西北和北方地區在氣候變得干冷的刺激下,家養食草動物的重要性日漸提升,形成農牧結合乃至游牧方式。種植業和畜牧業是支撐中國人口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它們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唯一未中斷的文明。
內蒙古呼倫貝爾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白勁松研究員作《實驗室考古成果在博物館中的應用——以呼倫貝爾為例》專題發言透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項目自2012年9月正式實施以來,通過考古學手段并綜合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田野考古、實驗室考古等成果顯著,其實驗室考古體現出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展示利用相結合在草原地區考古的成功實踐。
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與展示的重要場所,致力于為觀眾呈現豐富且真實的歷史文化;實驗室考古作為考古學的重要分支,成果能為博物館展覽、研究及教育等方面帶來新的活力與深度?!拔磥?,隨著實驗室考古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其與博物館的結合將更加緊密,為博物館事業帶來更多機遇和發展空間?!卑讋潘烧f。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指出,考古學科的發展與進步,將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一個巨大動力和新的增長點。
他表示,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是博物館展陳的重要基礎,博物館則是考古成果走向公眾的最重要的平臺??脊排c博物館的有機融合,有助于將“冷門”考古成果轉化為“熱門”文化產品,推動文物資源活化利用,提升文物的社會影響力。同時,辦好考古主題的展覽,也是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