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 李京澤 應妮 馬帥莎)東北抗聯遺址出土文物特展30日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開展,首次在北京集中展出東北抗聯遺址出土文物。其以“密林考古—絕境苦斗—浴血奮戰—豐碑永存”為敘事主線,還原密營、哨所、作戰工事遺址等歷史場景,再現東北抗聯將士艱苦的戰斗和生活畫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從昔日東北抗日聯軍營地挖掘出的碎瓷片、子彈殼等拼湊出“9.18”字樣,鑲嵌于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展墻上,為東北抗聯歷史標注時間。
步入展廳,一片仿真白樺林瞬間把觀眾拉回到白山黑水間的抗戰烽火。東北抗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創建最早、堅持抗日時間最長、條件最為艱苦的抗日武裝,其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有力支援了全國抗戰。
特展再現的眾多場景中,一處草棚下的大石塊格外引人矚目,這是當時“紅軍醫院”為戰士們治療槍傷、骨傷的手術臺。一同展出的還有遺址出土的鑷子、藥品、小手術刀等醫用物品。經考證,這些少量的醫療用品大多來源于戰斗繳獲。北京市民吳晨告訴中新社記者,自己被眼前場景所震撼,深刻體會到了抗聯戰士堅定的理想信念。
走過艱苦的營地,激烈的戰場“再現”于眼前。14年抗戰,3萬東北抗聯將士殲滅和牽制日偽軍數十萬。展墻上,一組詳實的數據讓東北抗聯與日偽兵力懸殊的對比更加直觀。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孟慶旭表示,通過場景和細節的復原給觀眾沉浸式的體驗,讓他們感受抗聯戰士高尚的愛國情操與偉大的犧牲精神。
隨著觀展的深入,楊靖宇用過的口琴、魏拯民穿過的呢子大衣、趙一曼寫給兒子的信等文物悉數呈現。觀展接近尾聲,多位烈士的名字被鐫刻于豐碑之上,而豐碑旁是1945年東北人民歡慶抗戰勝利的照片。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