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全國展訊

    上海美術館推出國際人工智能藝術文獻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5-07-28




      2025年7月26日,“提視造境Promptoscape:國際人工智能藝術文獻展”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展覽由姚大鈞、馬楠聯合策展,匯集了來自全球十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位AI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的31件/組作品。

      本次展覽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主辦,是一次關于人的創造力、想像力和機器合作共生、角力博奕的創作實踐展示,也是一場面向公眾與未來的藝術生成實驗。作為 AI 藝術文獻展,它是當下鮮活現狀的一個小結,也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階段報告。

      在內核意義上, AI 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或說人類歷史、文化、經驗的總和。AI 對于藝術的意義,不在于技術,更不是科藝融合,而在于它所承載的人文、文化與精神維度。

      AI首先撼動的,是我們關于“創造力”的定義,是藝術定義本身,以及藝術史的發展。這個展覽想要喚起關注的,不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產出機制的表面結果,而是 AI 如何生成創意,如何參與意義的建構與形式的生成。從后設(meta-)的視角來看,AI 不再只是工具性地嵌入創作流程,更是作為“被討論的創作對象”本身進入藝術敘事結構,是創作的主題。

      “提視造境 Promptoscape:國際人工智能藝術文獻展”即在這個背景下提出。英文標題“Promptoscape”一詞結合了“prompt”(提示詞)與“-scape”(場域、景觀),指涉 AI 語境中由語言激活的多維生成空間。這種空間并非靜態可觀的“圖景”,而是語義驅動下不斷演化的視覺生成機制,是一種嵌套于人機語義回路之中的共感空間。它又包含著三重隱喻:landscape,承襲地景術語的文化生成傳統,將生成圖像標識為“新自然”建構;escape,指逃逸路徑,是既有認知的臨界出口;prompto,拉丁語中“迅疾、推進”之意,意指一種催化機制,是文化加速衍義的推動力。

      本次展覽分為人工情愫、記憶復寫、幻覺機器、實驗涌現、言辭地景五大板塊,分別對應AI在情感模擬、歷史記憶、認知方法、生成過程與語言結構等領域的藝術探索與觀念實踐。

      在“人工情愫 ”板塊中,匯聚了來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多位重要藝術家,包括加拿大人機協作藝術家 Sougwen Chung(鐘愫君)、國際知名的AI藝術團體 Universal Everything、日本新媒體藝術家TAKAYUKI TŌDŌ(藤堂高行)、融合身體舞蹈與算法的烏克蘭跨領域藝術家 Irina Angles等7位藝術家。他們通過生成影像、實時交互、行為表演、機器演出等跨媒介創作,共同探討了AI 的進化是否必須以仿真或“類人”為目標?在“后人類”語境下,我們對生命、情感、意識的定義是否應該拓展衍義?

      “記憶復寫”板塊中,德國跨界藝術家Boris Eldagsen,通過與 AI共同制作的系列影像,呈現了“從未發生”的虛假記憶,其中一幅作品曾獲索尼世界攝影獎,但最終Boris聲明該作品為AI創作而拒絕領獎,轟動一時。新加坡藝術家何銳安則以檔案影像進入AI系統為起點,追問AI生成邏輯背后,歷史記憶將走向何方;溫辰旻在《蘭芳實現》中通過AI重構南洋華裔文化烏托邦;越南藝術家阮太保的作品則以細胞自動機為算法織機,編織印象派與東方哲思的時空對話。本板塊的作品,展現了AI最驚人之處,正在于它是可以反復再寫的記憶體,即記憶、歷史、現實都有被改寫的可能。

      AI 善于從大數據中提煉平均化的答案,卻往往掩蓋那些邊界、異議、未解的問題。它以“清晰”、“快速”、“可預測”的外形替代復雜與綿延,讓我們逐漸沉溺于一種被塑造的“簡化的真實”幻覺之中。但藝術的抵抗性,恰恰在于尋找裂縫,從亞文化、視覺錯亂與語言故障中,發掘被主流技術邏輯壓抑的感知碎片與表達動能?!盎糜X機器”板塊中,趙潤東借作品構建算法美學中的錯位現實,模擬失控系統下的敘事殘片;鄺智軼則挪用流行語匯,用神化對象的手法,游走于流行文化與亞文化之間,對當代數字意識形態進行反思與揭露?;糜X,在藝術家的手中,不是錯誤信號,而是認知漏洞的創作入口,是讓“被遮蔽的世界”重新顯影的方式。

      “實驗涌現”板塊的“實驗”,意指不可知不可控的開放狀態;“涌現”則是AI最迷人之處——一種在龐大算力與巨型語言殘骸之間意外生出的靈光。作為“未來學研究中心”持續研究計劃的一部分,本展區集中呈現了多位研究員的實驗性成果,包括姚大鈞的《戰國百家》、邵立昊的《自在溫柔之河》等。

      “言辭地景”板塊中,Christian von Borries的影像作品,呈現了全球首部由機器學習模型自動生成并現場演奏的交響樂;施政《淚光》中由AI生成的氣象圖像,都被鑲嵌在由機器所生成的一段自循環的冰塊融化過程里…… 在當代 AI 文化中,“提示詞” (prompt) 已成為具有高度識別性的關鍵概念——它不僅是生成的起點,更是人類思維的投影媒介。

      本次展覽的作品囊括了實時交互、行為表演、機器演出、觀念藝術、具身智能、動態裝置、未來攝影、觀念國畫、哲學說唱、AI 交響樂、漢字藝術、影像裝置等橫跨多重媒介譜系的作品。作品圍繞多個交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包括:AI 藝術的文化語境、介入式古代哲學史、去中心化機器學習的美學后果、人機共情機制與感知交叉點、代理性 AI 的符號政治、身體性 AI 的知覺共情、人工生命的感性結構、歷史記憶的模擬重構、亞文化與生成失真、AI 與人的存在對峙、極限視閾中暗含的認知轉向等。這些議題并非抽象設問,而是在藝術實踐中被真實激活的“問題-感知結構”。它們不只揭示 AI 作為工具的邊界,更敞開 AI 作為語義共生體的可能性。建構起人機共演、協作博弈的實踐現場,以及面向公眾與未來的生成性文化實驗場域。

      展覽開幕恰逢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舉辦,《提視造境》作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官方特別推薦藝術展,也將成為WAIC全球嘉賓文化之旅中的重要一站。

      上海市黃浦區民政局副局長張欣(左一),策展人姚大鈞(左二),中國民生銀行總行辦公室副主任、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理事長劉震子(中),中國民生銀行上海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李永龍(右二),中國民生銀行上海分行資深專員、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理事長林敏(右一)為展覽揭幕

      本次展覽將于2025年7月26日對公眾開放,并持續展出至2025年11月30日。(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供稿)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