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二十年學界共探藝術史研究新路徑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5-07-23]
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由三聯書店主辦的“‘開放的藝術史’二十年”學術論壇日前在京舉行。論壇以“學科開放史”“公眾美育史”“原創啟新”三大主題為框架,邀請尹吉男、鄭巖、杭春曉、黃小峰、蔡濤等16位國內藝術史領域的知名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回顧叢書二十年來的學術軌跡,探討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方法革新與未來方向。
2000年初,中國藝術史研究尚處起步階段,海外漢學成果與本土學術需求存在顯著斷層。三聯書店敏銳捕捉到這一契機,將當時還相對冷僻的藝術史領域列為重點板塊。2005年,叢書以《禮儀中的美術》開篇,首次系統引介海外中國藝術史研究的前沿方法——從圖像學分析到物質文化研究,從跨學科視角到社會史切入,迅速在學界形成“開放的藝術史”學術品牌。
三聯書店執行董事宋志軍回顧,這不僅是一套學術叢書,更搭建了從“學術書架”到“公眾美育”的橋梁。一套叢書既能啟迪學術,又能啟蒙大眾,這種跨界和跨學科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正是三聯人文學術出版的追求和風格所在。
叢書主編尹吉男在發言中強調“開放”的雙重內涵,“既要向世界開放,吸納多元視角;更要向學科開放,打破壁壘?!彼岬?,叢書的成功在于打通了創作者、譯者與讀者的聯結,使學術成果既能扎根專業研究,又能走進公共視野。這一理念得到與會學者的普遍呼應,成為整場討論的核心共識。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杭春曉聚焦“藝術史的思想史轉向”,認為叢書引介的海外研究讓藝術史從對風格的孤立討論,轉向對視覺事件背后思想認知的挖掘。這種視角的轉變,促使學界重新審視藝術與社會、觀念的深層關聯。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祝帥指出,叢書區別于其他漢學譯介的關鍵,在于其將中國藝術史視為世界藝術史的有機部分,而非孤立的“區域研究”,這為中外學術對話提供了平等的坐標。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起叢書開啟原創系列,鄭巖《鐵袈裟》對物質遺存的跨學科解讀、繆哲《從靈光殿到武梁祠》對早期圖像譜系的重梳理、段晴《神話與儀式》對于闐藝術的本土闡釋,均展現出從中國材料中提煉問題的自覺。這些作品不再依賴西方理論框架,而是以考古現場、實物感知、理論反思為根基,形成兼具在地性與普遍性的研究路徑。
據悉,叢書原創征稿將在會后正式啟動,原創征稿將繼續踐行“開放”的理念,以開放的研究視角、開放的讀者定位、開放的定價原則,記錄中國原創藝術史研究的優秀成果。這套伴隨中國藝術史學科成長二十年的叢書,正以出版為舟,推動本土話語從“他者闡釋”駛向“全球對話”的新航程。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