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正炎向記者講述他創作根書的經歷


在粵西的陽春市有位年近七旬的離休老人廖正炎,他的書法作品很特別,不是用毛筆、鋼筆寫,而是用看似雜亂的樹根,他稱之為“根書藝術”。
近日,記者走進陽春市春城街道廖正炎的家庭根書雅石展覽館,在200平方米的展館里,懸掛著幾十幅根書作品,每一幅都散發著粗獷、遒勁、張揚的氣勢。
廖正炎是陽春市根藝雅石協會會長。談起根書藝術時,他臉上洋溢著對根書藝術的執著熱情:“根書是以枯樹的奇根異枝代替筆墨,依照書法的規律進行書寫的藝術形式。根書不同于根字,根字可以拼湊,但根書的橫、豎、撇、捺都是天然根木的自然組合,不含人工雕琢的成分,正所謂一根成書,一氣呵成?!?br/>
枯朽的樹根成為藝術家手指的延伸,筆畫的徐緩、頓挫利用了樹根生長所形成的彎曲和棱角,既體現了根的自然美感,又不失書法的韻味。
從行草書法中悟出根書真諦
廖正炎對根書產生興趣是在1969年,當時他在勞動時,有一次拿山桔樹桿做煙斗,得到人們的贊賞,這令他對樹木產生了濃厚興趣。隨后廖正炎在懷素、張旭、鄭板橋、武中奇的書法作品中發現,行草的筆畫與樹根自然走勢的形態非常相似,是制作根書的天然基礎,于是他開始了大膽的嘗試,重點效仿他們書法中的狂、癲、怪、妙的神采。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和探索,果然成果顯著,老人現有的40多幅作品中,全是行草體。
為偶然妙作欣喜若狂
5年前,廖正炎到陽西的一位朋友處探訪,閑談中獲悉附近山上有一棵附在石壁上的枯樹,于是,他想方設法尋覓到這棵樹,只見此樹長在石山的石壁上,且夾在石縫中,樹干彎曲、根扁。根據多年的經驗,他認定這將是一個有用9:47 2005-1-28之材,請人將此樹鑿了出來,在剔除了層層贅根之后,經過反復仔細地觀察,一個巨大的字浮現在眼前,惟妙惟肖,令廖正炎欣喜若狂。
一頂草帽、一把鎬頭,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經常在崎嶇山路尋找創作根書的樹根并樂此不疲。
廖正炎特別談到他創作“俯首甘為孺子?!弊髌返钠D辛過程。1985年以前,這幅作品的材料基本找齊,但其中有幾個字不協調,廖正炎足足尋找了四年,調換過的根料不計其數。有一次,他在前往湛江的途中,路經八甲鎮的大山時,從車窗望見新辟的公路邊有幾堆樹頭樹根,他馬上下車,向當地人借來工具,經過反復翻動觀察后,他終于在其中找到了“俯首甘為孺子?!敝兴钡摹案省焙汀白印弊?。
為“澳門回歸”找字10年
老人的一幅“澳門回歸”字樣的根書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難度最高的一幅作品。1988年,他在報紙上看到有關澳門回歸祖國的有關報道,遂產生了制作“澳門回歸”作品的念頭。從此,廖正炎的足跡遍布陽東、陽西、陽春的山山水水?!伴_始時找到了一個‘回’字,但是它比較小,我就換了。然后再找到‘門’字,‘門’字就是簡化字,不好看,又換了兩次。找這個‘澳’字,找了差不多四年。然后就找這個‘歸’,這個‘歸’字是非常難找的,因為它很復雜,我們不能搞現在這個簡化字,又要找跟這個一樣的味道,又要這種根質,大小又差不多,風格又差不多,就難在這個地方?!痹谕蟮?年之中,他朝思暮想,廢寢忘食。就在他幾乎要放棄的時候,奇跡發生了。
1998年的一天,廖正炎在自己的工作間整理雜物。突然,他看到一個不知是什么時候做根藝剩下來的邊角料。廖正炎看著突然一閃,于是就抱著隨便試試的想法,把這個根一層層地分開來。沒想到,他夢寐以求的那個“歸”字真的出現了。等到“澳門回歸”四個字終于完成的時候,他已經足足找了十年、也等了十年。
多年來,廖正炎創作的根書作品受到了世人矚目。他的根書作品在國內、國際大展中獲得30多項次最高獎。他的根書創作已被編入了幾十本典著之中。國內外一些愛好根書人士曾出巨資購買廖正炎的所有根書,都被他婉拒。他說,因為根書只能天成,不能復制,乃無價之寶。
根書的五個特點
據廖正炎老人介紹,“根書的第一個特點就是一棵樹的根做一個字,不能用幾棵樹的樹根拼起來做一個字。第二個特點,樹根書法它不能做正書(楷書)藝術,只能是做行草。第三個特點,根和書法合在一起,它既是根藝,又是書法,有天然長的、自然的一部分,有人工藝術的一部分。第四個特點,就是主要的字跟落款要一樣是根做的,不能用人寫的代替。第五個特點就是要根質統一,還有顏色的統一?!保◤V州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