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芬村”:打造國際美術產業基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1-24]
深圳龍崗區大芬村原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近年來竟成為占領世界油畫市場60%份額的“中國油畫第一村”。小小的大芬村畫廊林立,密布著300多間行畫作坊和8000多位畫家、畫工和學徒,已是名冠中外的行畫生產銷售基地。
蘆葦地矗立起油畫基地
讓大芬村拿起畫筆的,是一位香港畫商黃江。1989年,黃江帶領20多名畫工和徒弟來到大芬,成為第一批藝術拓荒者。隨后,越來越多的畫商選擇了這里,將中國在制造業上獲得的成功經驗轉移到了以油畫為主的文化產業上。
按照黃江的說法,大芬村房價便宜是其選擇這個小村莊的惟一原因。在這里,他和他的同行們仿制的世界名畫--行畫就通過香港的中間商向國外銷售,獲利頗豐。利潤逐步提高,知名度也響了,客戶訂單越來越多,也就有越來越多的畫工進駐。當地人說,最鼎盛時期村里有上萬人,村子里住不下了就擠在外圍。
在大芬村,一進村口,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大芬村油畫村”的招牌,接著便看到一副巨掌緊握著一支畫筆的雕塑,雕塑的名字叫“詮釋”。
村里人說,行畫行業發展起來之前,村里蘆葦滿地,房屋低矮潮濕,一到天黑,狗吠不停,人不敢出門。當時的大芬村論經濟實力是布吉鎮倒數第一,人均月收入只有200元。但是現在走進大芬村,只見幾條不長的街道,密布著不高的樓房,一個緊挨一個都是畫廊和作坊。有的叫公司,有一二十個人在臨摹畫作;有的是個體戶或夫妻店,畫廊的柜臺和地下擺滿了一摞摞油畫,往往是丈夫在接待顧客,妻子則把吃奶的孩子放在成摞的油畫上逗著玩。這里分工也很精細,有經營古典油畫的,也有專門畫國畫的;有專門銷售裝裱材料的,也有開辦美術培訓班的;但大多數人做著油畫生意,也有人在堅持原創、走藝術創作的道路。
像做麥當勞那樣做油畫產業
據村里統計的數字,截至2004年4月,整個大芬村共有書畫、工藝等經營門店243家,其中從事油畫生產和銷售的有145家,從事國畫、書法創作和銷售的有55家,從事畫框、顏料等相關配套產品經營的有28家,從事工藝、雕刻、刺繡、裝飾及書畫培訓的有15家。
構筑大芬村油畫生態的有數以千計的畫工畫匠們。一名18歲、三個月前來到這里的江西女孩正在學畫,要在兩年之后才能拿工資。一名26歲、學畫超過十年的年輕人則月收入超過2000元,另外有更多的熟練畫工不滿足于工資,而是選擇自己獨立門戶,臨時寄居在大芬村里,從畫廊老板那里接定單加工。在這里,經過專業培訓的畫工可以完成簡單的風景畫和靜物復制,這些行畫每幅售價在30元左右,最貴的也只有一兩千元。黃江曾經的學生吳瑞球說,他的愿望是盡快建成油畫生產的工業化流水線,“將一張油畫切割成若干細節,每一個細節制定相應的色彩、構圖標準,由多位畫工依照工序次第進行”,“像做麥當勞那樣,做油畫產業”。
行畫賣出了高價
但是,比起生產商來說,銷售商擁有更大的利潤空間?,F在,大芬村本土的畫商也意識到了“轉手”帶來的巨大利潤,并著手嘗試從中分一杯羹。畫商林正祿說,他在2002年向迪拜派出了第一支主要由畫工組成的銷售隊伍在當地開拓市場?!爱斈昝總€人平均就掙回了四五十萬元,大家的眼界一下子就打開了?!爆F在,林正祿的兩家公司有100多個銷售人員在中東的14個國家活動,公司還派出了50多人的后勤隊伍為他們服務。林正祿說,扣除進出口關稅和原材料成本,每年的利潤率達到了45%?!爱嫻さ娜司晔杖虢咏比f美元,比在家務農增長10倍不止?!?
行畫打通的國際銷售渠道還吸引了大批美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和職業畫家進入大芬村。在大芬村,當地的原創畫家和學院畫家占到了30%,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的蔣慶北說;“我喜歡這里,當地政府和廠家會提供機會讓我們自由寫生,我們的原創作品也賣得不錯?!?
藝術復制品要創商業品牌
現在,大芬村的成功已經引起了業界及政府的重視。一些專家指出,本土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巨大的國際市場需求是中國成為國際美術產業基地的基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主編殷雙喜說,占美國人口60%、家庭年收入在3萬美元至10萬美元之間的中產階級家庭平均每家的掛畫數量為30幅,他們能接受的美術作品的價格上限相當于該家庭的月平均收入,而“畫家”們的作品售價遠遠超出了這一上限,只能求助于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價格低廉的藝術復制品。
在布吉鎮文化市場管理部門工作了近6年的任曉峰說:“隨著全球經濟的融合,對藝術品的需求已經不僅僅限于專業的收藏家、鑒賞家和貴族階層,普通市民成了藝術品最大需求群體。行畫雖然進不了展覽館和拍賣行,但它們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不可忽視的份額?!贝蠓掖宓取盎亍本褪且驗檫@樣的市場需求而應運而生的。
深圳市市長李鴻忠說,“油畫村”要在“突出特色、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和引進經紀人隊伍,引導成立行業協會,實現行業自律,更好地開拓國內外市場。專家指出,中國要想真正成為國際美術產業的制造基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殷雙喜說,知識產權保護是中國行畫商人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在大芬村等地,政府必須按照相關中國法律和國際公約的要求對藝術品復制市場進行嚴格的判斷和知識產權保護。一些廠商則表示,他們正在吸取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缺乏品牌意識的教訓,通過在產品背后規范標注生產廠家和復制畫師的名字、制定售后服務和退換制度,努力建立自己的商業品牌。
來源:央視網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