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品堆發現“鎮國之寶”
陜西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有一叫“何尊”的“鎮國之寶”。之所以能成為“鎮國之寶”,不僅因其工藝精美、造型雄奇,更重要的是其內膽底部122個銘文中最早出現“中國”字樣。
如今“何尊”已被列入國家文物局64件永久不準出國展出的國寶級文物目錄中,足見其有多么寶貝了!但如此珍貴的國寶,卻很少有人知道,如果不是及時被文保工作人員發現并以30元的價格買回,這件國寶很可能已經和其他廢銅爛鐵一起被熔化了。
廢品站30元買回國寶
1965年,寶雞市博物館干部佟太放在市區玉泉廢品收購站看到一件高約40厘米的銅器,見其造型凝重雄奇,紋飾嚴謹而富有變化,感覺這應該是一件比較珍貴的文物,便向館長吳增昆匯報。吳增昆隨即讓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趕至廢品收購站后,也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便以收購站當初購入的價格30元將這尊高39厘米、口徑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銅器買回博物館。經考古人員確認,這是一尊西周早期時的青銅酒器,浮雕為“饕餮紋”。這尊銅器成了寶雞市博物館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
酒器底部發現“中國”兩字
1975年,國家文物局調集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出,著名青銅器專家、時任上海市博物館館長的馬承源先生負責籌備,饕餮銅尊因其造型圖案精美被選送至國家文物局。馬承源在清除銅尊的銹蝕后,在銅尊內膽底部發現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馬承源考證該銅尊是一位姓何的人所制,將其命名為“何尊”。
發現者42年后重見珍寶
經馬承源再發現后,很多人都知道是從廢品收購站買回了國寶,又得知賣“何尊”的是寶雞市附近賈村鎮的村民陳湖。但陳湖本人對發現“何尊”的經過卻不愿對人多講。這無疑使國寶多少有點“來歷不明”。
2004年10月21日,寶雞市文物局局長張潤堂等前去賈村鎮調查“何尊”的面世經過。此時,陳湖已經去世。陳湖的孫子陳濤說:“‘何尊’是我四爺陳堆發現的,后來放在我爺家。1965年,我爺就和我二叔將它賣給了收購站……”
陳堆的妻子張桂芳老人講了發現“何尊”的確切經過。1963年6月,因陳堆家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陳乖善的兩間房子住,院子后面是個土崖。當年8月的一個雨后的上午,陳堆在后院發現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镢頭刨,結果就刨出了個銅器。第二年,陳堆夫婦從寶雞返回固原,臨走時將銅器交給陳湖保管。1968年再回寶雞時,得知已經被賣了。雖然近42年過去了,但張桂芳對“何尊”的形狀等仍能描述得很清晰。
1月7日,72歲的張桂芳老人帶著兒女來到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在長達42年后,再一次見到了當年被她發現的國寶“何尊”。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