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擊”海外國寶計劃應緩行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12-22]
中國流失到海外的國寶究竟有多少,恐怕沒人能統計得了。自家的奇珍異寶因為戰亂大量被掠奪、盜賣出國門,哪個炎黃子孫的心里都不是滋味。一旦遇到拍賣我們國寶的機會,許多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惜巨資買回,讓咱們的國寶姓“中”而不姓“外”。
在世界頂級文物拍賣場中,來自浙江的民間資本成為“奪寶奇兵”的主力。15位浙江收藏家每年就向海外文物市場“砸”入數億元人民幣。據悉,為了共同面對的一些問題,企業家們計劃在明年3月聚首,深入探討“追擊”海外國寶“ A計劃”。(12月20日《新聞晨報》)
浙商為收購流落在海外的國寶,每年投入數億元的資金,雖然他們買回來未必是捐給國家,但這種愛國之心確實非常難得。不過,筆者對浙商的壯舉持謹慎的歡迎態度。尤其是對他們準備舉行的這個“追擊”計劃,更是要給它潑點涼水:別把錢不當錢,當了冤大頭還自以為愛國呢。一句話,民間資本“追擊”海外國寶計劃需要緩行。
緩行理由之一:收購國寶,需要具備極高的鑒賞能力,如果買家沒有這方面的“金剛鉆”,僅憑經濟實力雄厚一擲千金,最容易上當受騙的只能是自己。
緩行理由之二:中國商人熱衷于高價回購國寶,成全了急于出手的拍賣商不說,還容易助長文物的造假活動,使中國的鈔票白白成為冒牌國寶的犧牲品,最終受損的是中國資本。
筆者以為,“追擊”海外國寶,依靠國際法規比依靠民間力量更明智,也更重要。相反,民間個人的“追擊”計劃,缺乏理性,缺乏可靠的技術保障,最好還是三思而后行。(劉海明)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