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萬”、“70萬”……隨著價位攀高,十多位競拍者陸續退出競爭,兩位買家的爭奪進入白熱化。拍賣師的喊價間歇越發短促。又是三個回合競價,畫作的歸屬有了答案。
在昨日舉行的浙江皓翰藝術品拍賣會上,黃賓虹的《青綠山水》引起了激烈競價。一位商務客打扮的男士最終以140萬元捧走了這幅名畫。此時,場內響起了輕微的嘀咕聲:“又是溫州民間買家?!庇形划嬂壤习宄覀扰臁八麄兘Y伴來了20多個人,已經收了不少好東西了?!?
當書畫收藏市場日益升溫時,浙江民間書畫投資群體正在崛起。
手機現場遙控
昨日上午,受安徽藏家委托,備受矚目的八大山人《墨荷》長卷首次在杭州亮相。在對《墨荷》的競價中,溫州商人和北京藏家唱起了主角,雙方互不相讓,從120萬的起拍價一路攀高至275萬。
溫州民間買家略微沉吟,決定放棄?!氨M管只有20多位溫州民間買家,但他們的購買力不可小視?!闭憬┖矅H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蔣頻說,他們大多是比較懂行的經紀人,受托來現場競價,有時舉牌前還要手機詢價、接受“遙控”,因為背后有買家支撐,出手往往比較大方。
今年11月起,杭州有10多場拍賣會陸續響起槌聲。按照慣例,當藝術品拍市進入年末收官階段,不少精品浮出水面,原因是許多收藏家年末會考慮出售套現,而眾多買家也會聞風而來,尋覓心儀藏品。
除了本地拍賣會,浙江民間買家在北京、香港甚至海外市場,表現也相當活躍。今年上半年,幾十位浙商集體出現于北京拍賣會。浙江畫院藝術事務所總經理陶小明說,在香港索斯比拍賣會上,一家溫州企業花上百萬競購了兩幅陸儼少畫作。
溫州匯豐拍賣行董事長李鴻澤肯定了這一說法:去年年底,有個溫州商人在上海購下100多萬元的書畫作品;在北京市場,一個溫州企業家拍下300多萬元書畫藏品?!暗拇_有一批固定的投資者,活躍在書畫市場上?!?
去年浙江省內共有各類拍賣會30場,競拍器物8000余件,成交5000多萬元;今年已經舉行40場拍賣會,拍賣器物2萬件,總金額超過了2億元,增加了1.5億元。
浙江省文化文物市場管理辦公室張紅講,藝術品成交金額急劇放量,除了入市拍品數量增多外,很大程度上與新資金涌入、換手率提高有關。
老鄉買老鄉
浙江民間買家投資藝術品,往往出手狠辣,針對性強,就像炒股票緊盯板塊一樣。
如果看中哪位畫家的作品,只要市場上冒出一張,就收掉一張,力度很大。一般情況下,浙江投資者普遍追捧中低價位的浙派作品,這些作品最受本地收藏家的認同,出手相對容易。
在今年溫州匯豐拍賣公司組織的拍賣會上,七幅周滄米的畫作悉數落入溫州商人囊中,其中5張成交價超過4萬元,而當時周氏作品價位徘徊于2萬元。
今年下半年,浙江民間買家屢屢甩出大手筆,浙派畫作的市場行情接連被刷新。
比如浙江名家余任天的作品,今年上半年每平方尺只有3000元,時隔半年卻要2萬元以上,其中一幅書畫手卷成交價為9.5萬元。
要是縱向比較的年限延長,增值幅度更為驚人。10年前,陸儼少的作品每平方尺不足5000元,黃賓虹的作品每平方尺不足1萬元,今年價格已經分別升至27.5萬元和10萬元左右,與張大千、齊白石等大師的價碼拉平。
浙江文物管理辦公室稽查隊副隊長盧炳均說,除了溫州,省內的慈溪和紹興地區資金也很充裕,投資藝術品金額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就有二三十家之多,當地的浙江金輪集團、浙江徐龍食品集團等買家已經小有名氣。
投資書畫風日盛
人們涉足書畫,一般基于三種考慮:長期收藏,滿足愛好;作為投資,追求升值;作為禮品,饋贈親友。
也有一批競拍族的目的很簡單,純是為了投資。他們資金充裕,卻不太懂行,一旦介入,往往出手大方。
《華爾街日報》曾經描述過一位溫州商人的香港拍賣經歷:從事溫州鞋業的陳先生出現在拍賣會上,每次報價的時候,都會興奮地揮舞著手里的塑料報價牌,而其他經驗豐富的與會者只是通過謹慎的點頭,來表達自己對于拍賣品的興趣。
溫州人的文化投資熱情始終不低。1997年,溫州拍賣行舉辦了5期書畫等藝術品拍賣會,成交額達80多萬元;當年4月,浙江畫院藝術事務所組織的120張名家書畫,在不到4個小時內,被30多位溫州收藏者競購一空,總額達到13萬元。
考慮到溫州當地的投資熱情,浙江麗澤拍賣公司移師溫州,在當天拍賣會上,有200余件價位數千元的書畫作品,被溫州普通收藏者收入囊中。
為了獲取更多的投資收益,有些投資客甚至慕名尋找畫家本人,從源頭購買作品,經過若干時間積淀,隨后把作品投入拍賣市場獲利。
今年年初,有位商人找到浙江某畫家,預付了30萬元。他被允許年底時從該畫家一年作品中挑選10幅。而到了12月時,該畫家作品的行情已經一路走高,平均起拍價就已超過了3萬元,行家預計每幅作品的市值都將在5萬元左右。
一年下來,30萬就變成了50萬。
外行當心贗品
對于消費者來說,投資字畫談論最多的莫過于拍品的真偽。
浙江文物管理辦公室稽查隊副隊長盧炳均提醒說,藝術品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投資,買到贗品必將血本無歸。
按照國家已頒布的《拍賣法》第61條,只要拍賣行聲明對拍品的真偽或品質不作保證,便可不承擔責任。
有法律界人士提醒,即使是“真跡拍賣”,消費者也應自我保護,尤其要注意具有雙方合約性質的發票,拍賣行開具的發票應寫明是某某名家的作品,而不是什么仿作,否則消費者有權要求拍賣行履行自己的諾言,即“如有贗品,無條件退賠”。
業內人士說,消費者在大多數拍賣會或收藏市場,往往拿不到精品,很多是畫家前些年的作品,價位較低,收藏風險較大,容易出現贗品或應酬品,大大影響市場價格?!半m然民間投資者日益增多,但書畫畢竟是一個技術活,外行入市還是謹慎為上?!?記者 董捷)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