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在遼博史無前例地“大團圓”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11-13]
12日下午正式開館的遼寧省博物館新館,同時展出三幅《清明上河圖》:傳世國寶——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跡,仇英《清明上河圖》,以及清代徐揚按《清明上河圖》結構、布局風格等繪畫的《姑蘇繁華圖》。
《清明上河圖》在遼博史無前例地“大團圓”,傾倒了眾多觀眾。
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生動地再現了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榮景象。畫卷長5.28米,高0.24米,畫中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只。
據考證,《清明上河圖》曾5次進入皇宮,4次被從宮中盜走。1945年溥儀逃跑時,隨飛機攜帶的文物被棄置沈陽機場,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圖》。1950年,這幅畫與其他兩幅也叫《清明上河圖》的畫被送到東北博物館,也就是遼寧省博物館的前身。當時,一幅贗品被當作真跡。時任文化部研究員的鑒賞家楊仁愷來到博物館庫房里進行文物整理,驚喜地發現了《清明上河圖》真跡,從而挽救了這幅絕代名畫。1953年開始,《清明上河圖》開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
讓楊仁愷更為驚喜的是,上述三幅畫中除了真跡外,還有一件竟然是明代四大家之一仇英的重彩工筆《清明上河圖》,并具名款。該作品參照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構圖形式,但描繪的是蘇州社會生活現實情景。清明時節去河邊趕集是古時的一種民俗活動,自北宋張擇端之后,歷朝歷代都有名家以此為題材作畫。仇英的《清明上河圖》略晚于張擇端的真跡,它比宋本要長一倍,達到9.87米,高度是0.3米,畫中人物超過兩千。歷來大部分的《清明上河圖》贗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仇英的這幅畫也因此成為衡量《清明上河圖》真偽的一個標準,現在它是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寶物之一。
而同時展出的清代徐揚《姑蘇繁華圖》亦描繪蘇州風物。這幅畫作的長度相當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2倍以上,也曾被溥儀偷運出宮,藏到長春的偽滿“皇宮”,最終歸遼寧省博物館收藏。專家稱,這幅畫是研究23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資料,具有極大歷史價值。據統計,目前海內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圖》摹本有30余幅。其中最有名的當數本次展出的仇英《清明上河圖》,還有一幅清乾隆年間由宮廷畫師陳枚等5人繪制的《清明上河圖》,畫得也極為精細艷麗,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
來源:新華社(記者姜敏 王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