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9月26日電 (王牧雨)2000多年前的漢代居延邊地,匈奴來犯,駐守的漢軍該發出怎樣的警報信號?朝廷派使者慰問邊地吏卒途經肩水金關時,吃飯住宿花了多少?有沒有多花錢?一匹戰馬死了,誰的責任?如何追查……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藏于甘肅簡牘博物館內。
1974年,在內蒙古額濟納旗甲渠侯官遺址第22號房址內,出土一冊漢代木簡。根據文辭內容,專家將這冊文書定名為《隧長焦永死駒劾狀》,簡冊成書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距今已近2000年的歷史。
看似平平無奇的一冊木簡究竟藏著怎樣的價值,為何能被評為國寶級文物?近日,甘肅簡牘博物館整理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肖從禮接受記者專訪時做出解讀。
該冊共16簡,可釋讀409字,木質,長21.2厘米至23厘米、寬0.9厘米至1.1厘米。除一枚略有殘蝕外,其余各簡均清晰如初,全篇章草,一氣呵成,文義連貫,內容完整。
“所謂劾狀就是最后的調查結論?!睋亩Y介紹,這冊簡所記錄的內容,是東漢建武三年甲渠侯獲奉居延都尉府記之命,對塞尉放馬駒之死一案進行的調查審訊,并報送案結的文書副本。
塞尉放借母馬于女子馮吳,后騎焦永驛馬辦公,焦永則騎母馬至止害隧。次日焦永發現馬駒死,雙方爭執。證詞顯示焦永因雨借馬予放,后追討未果,母馬與駒同歸途中駒亡于吞北隧。負責這起案件的粟獲裁定侯永無責,放擅用官馬,以坐臧(意為“栽贓”)論處。
有意思的是,這份由普通文員記錄的劾狀,所寫文字飄逸瀟灑、自然灑脫。著名書畫家啟功先生曾評漢代章草時說:“漢代草書簡牘中的字樣,多半是漢隸的架勢,而簡易地、快速地寫去。所以無論一字中間如何簡單,而收筆常帶出燕尾的波腳。且兩字之間絕不相連?!?br/>
肖從禮認為,《隧長焦永死駒劾狀簡》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中國書法在東漢初期的一個演變情況?!爸`抄公文的書手可能非常的普通,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他已經在枯燥乏味的日常書寫中,有意識地進行藝術的創作了?!?br/>
同時,這冊簡牘對今天研究漢代的馬政、邊塞行檄、責任追究制度等有重要價值。肖從禮解讀,在漢代的時候,對官吏借用民間私人馬匹有嚴格要求,更不要說對作為國家重要軍事物資的官馬,有更為嚴格的管理和規章制度。作為國家公職人員,誰領用誰負責,不得擅自出借,這也反映出漢代治吏的思想。
“在漢代有相當多這類涉及法律文獻的出處,例如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出現大量律令條文,而在西北出土的漢簡里面大量記載的都是對這些司法條例的具體執行案例?!毙亩Y認為,將這些出土的法律簡牘文獻綜合起來,就可以系統還原古代的法制理念和在執行過程中的得與失,這對今天我們進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
記者在簡牘博物館中看到《隧長焦永死駒劾狀簡》時發現,簡中墨色如新且保存完好。肖從禮說,現在所看到的簡牘都未經后人任何改動,2000年前的簡牘之所以到現在保存完好,得益于西北干燥的氣候環境和大漠戈壁鹽堿的地理環境。
在不產竹的西北地區,簡牘均以木質的胡楊、松木、紅柳為主,這三種材質的紋理十分細密,尤其適合于用蘸墨進行書寫,所用墨源自自然礦物或植物,簡牘經刮削打磨,表面光滑,書寫體驗近似宣紙,“古人不僅忠實記錄文字,還追求書寫美觀,不斷總結優化書寫材料與技術,無不體現高超的智慧與巧思?!毙亩Y說。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