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銅錢會出現在非摩加迪沙?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3-11-02]
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借鑒的古絲綢之路,自商周時期興起,春秋時期發展,在宋朝時興盛到高峰。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眾多,覆蓋區域廣,甚至已經形成“小全球化”的地域格局。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推動了宋朝經濟格局的變遷,也使宋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海上貿易繁盛的王朝,并因此獲得了“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帝國”的美譽。從“遍天下”的宋錢就可以看到當年海外貿易的盛況。
1898年,德國考古學家在非洲索馬里的摩加迪沙挖掘到一些古銅錢,從錢幣的文字看,這些古錢顯然來自遙遠的中國宋朝。
這不是第一次從非洲東部出土宋錢,早在1888年,英國人已在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島發現了宋代銅錢。這也不是最后一次在非洲發現宋錢,1916年,馬菲亞島也出土3枚宋錢;1945年,桑給巴爾島又挖出大批古錢幣,在現存的176枚錢幣中,屬于北宋的有108枚,南宋的有56枚;坦桑尼亞的基爾瓦港口與肯尼亞境內的哥迪遺址,也先后發現了“熙寧通寶”“政和通寶”“慶元通寶”等宋朝銅錢。
人們忍不住好奇:宋朝與東非遠隔重洋,相距萬里之遙,文明差異恍若隔世,這些宋朝銅錢為什么會跑到非洲去?
宋代,中國跟非洲諸國已有接觸,宋人筆下的“弼琶羅”,即今之索馬里,“層拔國”即今之桑給巴爾,“蜜徐籬”即今之埃及,“木蘭皮”即今之摩洛哥。成書于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的《諸蕃志》就有“弼琶羅”“層拔國”等條目介紹其地理位置、風土人情。
宋朝的海商至少已掌握了4條中國到非洲的航線。每年入冬時節,龐大的商船從廣州港或泉州港起航,航行四十余日,到達南洋亞齊島,在這里博易、住冬,次年再前往非洲,其航線大致有四條:一是從亞齊島出發,至印度南部,沿海岸線航到阿拉伯半島,然后穿越紅海,到達埃及;一是從亞齊島出發,航至阿拉伯半島后,直接南下,抵達非洲東海岸;一是從亞齊島出發,至馬爾代夫群島,然后穿過印度洋,到達阿拉伯半島南端,渡過紅海前往埃及;一是從亞齊島出發,經馬爾代夫群島,橫穿印度洋,直達非洲東海岸的摩加迪沙,南下桑給巴爾。在摩加迪沙等東非城市出土的宋朝錢幣,就是宋朝海商帶到那里的。
發現宋朝銅錢的地方,當然不限于東非城市。1827年,南洋的新加坡掘得來自中國的古錢幣,多數為宋代銅錢;1860年,爪哇島挖出中國銅錢30枚,過半為宋錢;1911年,斯里蘭卡也出土12枚宋錢;波斯灣、印度、越南、日本、朝鮮半島,以及中國境內的遼、西夏、金轄區,均有宋錢出土。從泉州港出發,駛往東南亞貿易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上,也發現了大量銅錢,總數超過萬枚。如果這艘南宋商船順利到達目的地,那這批宋朝銅錢將被輸送到東南亞,成為當地流通的貨幣。
宋人張方平說,“錢本中國寶貨,今乃與四夷共用?!睆膩喼夼c非洲出土的文物來看,張方平的說法是有根據的。宋錢在800年前,還真是流通于“四夷”的通貨。
在與宋朝接壤的遼國,出使遼朝的蘇轍看到,“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使本朝銅錢”;在日本,南宋時期大量宋錢涌入,取代了日本政府的自鑄幣,成為市場交易的主要貨幣;在交趾,當局下令“小平錢(宋錢)許入而不許出”;在南洋,諸蕃國“得中國錢,分庫藏貯,以為鎮國之寶”。東南亞國家傳統上以金銀等貴金屬為通貨,但貴金屬貨幣一般只適宜用于大宗交易,民間瑣碎交易使用金銀非常不方便,只好采用以物易物的原始形式。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錢的流入,立即為當地的市場交易帶來了便利,難怪當地人將宋錢視為“鎮國之寶”。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勾勒出宋朝銅錢的流通范圍了——從宋朝本土,到相鄰的遼國、西夏、金國境內,從漢字文化圈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越南,到屬于阿拉伯與印度經濟文化圈的南洋諸島國,從印度半島到波斯灣,到非洲東海岸,都有作為通貨的宋朝銅錢流通于市場??梢哉f,在11至13世紀,宋錢的地位有點類似于今日美元的地位,是通行國際的“硬通貨”。宋錢在海外的購買力非常堅挺:“每是一貫之數,可以易蕃貨百貫之物,百貫之數,可以易蕃貨千貫之物,以是為常也?!?br/>
宋朝君主與政府信奉的經濟政策,跟明清時期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對商業與市場表現得非常熱心,對發展民間海外貿易的興趣遠大于維持傳統的朝貢貿易。
10世紀的宋朝皇帝曾經跟18世紀的英王一樣,派遣特使分赴海外,招徠貿易,如北宋雍熙四年(987),宋太宗就“往海南諸蕃國勾招進奉,博買香藥、犀牙、真珠、龍腦”,跟海外諸蕃國展開海上貿易,成為宋王朝的慣例。南宋政府建立后,高宗皇帝更是相信“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貫)計,豈不勝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
宋人將從海路進行的國際貿易稱為“市舶”,發達的市舶可以讓政府獲得豐厚的商稅收入,何樂而不為呢?傳統的朝貢貿易,從經濟收益來說,得不償失。正因為這樣,宋王朝有意弱化朝貢貿易,宋高宗曾下令商船不得“擅載外國入貢者”,否則將處以“徒二年,財物沒官”的懲罰。顯然,如果海外諸國以朝貢的名義來華貿易,勢必沖擊民間的外貿總量,影響到朝廷的抽稅。這是宋王朝不希望看到的。
在禁止海商“擅載外國入貢”的同時,宋政府又鼓勵海商招徠蕃商來華貿易,“蕃商有愿隨船來宋國者,聽從便”。對“招商引資”有突出貢獻的海商,政府還會給予獎勵:“諸市舶綱首,能招誘舶舟,抽解物貨,累價及五萬貫、十萬貫者,補官有差?!?br/>
大宋的任何海商,只要到宋政府設于廣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重要港口的市舶司領取“公憑”(外貿許可證),便可販運商貨出海,將他們的商船駛往太平洋、印度洋、波斯灣、紅海,甚至地中海。廣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港口也對海外蕃商敞開門戶,歡迎蕃商來華貿易。蕃商的在華利益與權利受到宋政府的保護,宋高宗時期的一條立法稱:“有虧蕃商者,皆重置其罪?!?br/>
在泉州、廣州等蕃商聚居的港口城市,宋政府還設有“蕃坊”,供外國商人居住。蕃坊自選蕃長,實行自治,對他們的生活習慣、風俗、宗教信仰乃至法律,宋政府都給予尊重。還修建“蕃學”,供蕃商子弟入學讀書。
當然,保持門戶開放與發展海外貿易的結果,就是宋錢無可避免地流向海外,導致國內發生“錢荒”。怎么辦?宋政府的應對方案是發行紙幣。南宋的市場規模不亞于北宋,但南宋的鑄錢量遠遠比不上北宋,這是因為紙幣——“會子”在南宋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
南宋“會子”的前身是北宋“交子”?!敖蛔印边€不是完全的信用貨幣,必須有準備金作為信用保證。北宋的經濟學者還發現,國家發行紙幣,準備金不需要足額,只要有2/3的準備金便可以維持幣值的穩定?!皶印眲t是完全的信用貨幣了,已不需要準備金,南宋的經濟學者已經明白,紙幣的面值完全可以用國家信用來背書。紙幣貶值則是因為國家濫印鈔票。
宋朝政府對包括海外貿易在內的商業的熱切,動機可能很簡單:商業稅能夠更加快速地擴張財政。但我們從歷史演進的角度來看,當政府將關切的目光從傳統農業稅轉移到商業稅上面時,勢必觸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為了擴大商業稅的稅基,政府要大力發展工商業。為發展工商業,政府需要積極修筑運河,以服務于長途貿易;需要開放港口,以鼓勵海外貿易;需要發行信用貨幣、有價證券與金融網絡,以助商人完全交易;需要完善民商法,以對付日益復雜的利益糾紛;需要創新市場機制,使商業機構更加適應市場,創造更大利潤……
宋王朝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商業成就,發育出不同于其他王朝的文明狀態。也許數字更能直觀地說明問題:從外貿依存度的角度來看,北宋后期,宋王朝一年的進出口總額超過2300萬貫,到了南宋紹興末年,年進出口總額接近3800萬貫。北宋后期,東南沿海一帶的外貿依存度達到11.5%,南宋時期的外貿依存度就更高了。要知道,1978年中國的外貿依存度也只有9.8%。
從城市化的角度來看,北宋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20.1%,南宋時達到22.4%,清代中葉(嘉慶年間)的城市化率約為7%,民國時才升至10%左右,到1957年,城市化率也不過是15.4%。如果沒有發達的工商業,宋代中國不可能形成歷史上最高比例的城市人口。
從人均國民收入的角度來看,據香港嶺南大學劉光臨先生統計,北宋末1121年,宋人的人均國民收入為7.5兩白銀,遠遠超過“資本主義萌芽”的晚明與清代的“康乾盛世”。這是縱向的比較。來看橫向的比較,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認為:“在960年-1280年間,盡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歐洲在960年-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睋Q言之,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優于中國其他王朝,還領先于同時代的歐洲。
這些統計數字以及宋政府重商主義的表現,使得宋代中國看起來就如資本主義剛剛興起時的地中海國家。怪不得海外的許多漢學家都認為宋朝是“現代的拂曉時辰”。在他們眼里,最為光彩奪目的中國王朝,不是強盛的漢唐,而是似乎有些文弱的兩宋。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