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10月13日電 (單鵬)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簡稱成都非遺節)12日在成都開幕。當天,非遺成都論壇也拉開帷幕。
今年適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簡稱《公約》)通過20周年。本次論壇以“中國非遺履約實踐二十年回顧與探索”為主題,從《公約》與國家實踐、非遺保護與文化權利保護、保護世界遺產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精神與我國非遺法治建設等角度對文化遺產的內涵與價值、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體系建構等內容展開學術探討,并分享國際社會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優秀案例。
論壇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發表主旨演講。王晨陽從中國非遺保護工作情況、工作經驗和工作展望三方面介紹了中國政府履行《公約》的相關情況、取得的成效以及獲得的經驗。他指出,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法律法規制度更加健全,名錄體系不斷完善,保護傳承工作持續深化,非遺服務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工作等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明顯提高,通過舉辦非遺節、非遺博覽會、制作非遺節目等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精彩紛呈。
王晨陽說,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行動網絡,并堅持保護和利用相結合,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后,中國將繼續把非遺保護工作放到現代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針對新問題新需求去實踐和探索,對標《公約》全面成果框架的各項指標,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采取回應性保護措施,繼續制度中長期保護計劃,構建非遺保護工作大格局,不斷培厚非遺保護工作的社會基礎,為非遺保護提供持續動力。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文化事務官員楊碧幸在論壇現場介紹,在《公約》通過20周年之際,《公約》所取得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已將活態遺產的保護融入到各類文化政策之中;文化遺產的概念得到擴大;社區的中心角色得以確立。她特別強調,中國已將非遺保護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為維護《公約》精神,所有利益相關方都做出了出色工作。
此外,多名與會專家分別圍繞“《公約》發展和中國非遺保護”“非遺保護的國際公約與國家實踐”“非遺公約倡導的精神及其對完善我國非遺法治建設的啟示”“文化權利保護是非遺保護的深水區”“從保護世界遺產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主題進行了交流發言。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