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武漢雙年展下的文化樣態:尋城市文化圖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3-10-07






      大型雙年展不僅是關乎舉辦地的藝術展覽活動,更是關乎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國際性藝術活動。它不僅為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橋梁,各類作品以藝術賦能,通過藝術敘事,展現地區乃至中國藝術的繁榮發展與文化自信,對外傳播城市故事與中國故事。

      “文以化之,歷久彌新”,當代藝術展亦可以展現與歷史、文化相關的豐富內容。這是傳統文化的新生展現,同時也是現代民族精神的彰顯與弘揚。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塑造城市的特色與魅力,推動城市的創新與繁榮。譬如,2022年武漢雙年展共有“文化樣態”“城市形態”“創新動態”“綠色生態”“開放姿態”五個專題展覽,其中“文化樣態”專題與“城市形態”“創新動態”在新建的2022武漢雙年展的主場館——武漢美術館(琴臺館)共同展出。

      武漢擁有3500年的悠久歷史文化,流傳著大禹治水、伯牙撫琴等膾炙人口的傳說,上演了屈原吟詩、辛亥首義等耳熟能詳的傳奇,譜寫了中共五大、全面抗戰等著名篇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這里匯集而輝映升華,成為其鮮明的文化底色。武漢文化是中國文化中一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代表。

      作為歷史文化資源豐厚、教育資源豐富、交通發達、經濟昌盛之地,養育出武漢人強韌果斷的風格特色,并擁有百所高等院校和百萬在校大學生,成為創意之城、活力之城和“設計之都”。在抗疫期間,武漢成為“英雄的城市”。這些文化有利于武漢形成具有新時代特色、歷久彌新的地方文化品牌。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邵曉峰是本次“文化樣態”版塊的策展人。他表示,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和情懷,是2022武漢雙年展的特色之一。本屆雙年展可以看到很多作品運用了新的技術手段、視覺語言,來表達藝術家對當下對中國對武漢文化的認識,有影像、裝置、沉浸式互動式等各種類型,哪怕是傳統藝術形式,面貌也是創新的。

      “2022首屆武漢雙年展”的第一板塊“文化樣態”以“文以化之,歷久彌新”為主題詞,以65件中外藝術作品展現與歷史、文化相關的豐富內容,通過具有個性的特色展品,運用對比性、交融性、匯聚性、綜合性的呈現,向觀眾有機表現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藝術樣態。共分為“人文化史”、“心象化境”、“抗疫化情”、“設計化物”等四個篇章,聚焦武漢文化發展脈絡,展現武漢獨特的歷史文化印記。

      第一個“人文化史”專題內,將目光放遠至全國,作品涉及到的地域橫越大疆南北,時間包含從古至今。上古傳說、中古記載、近現代風云、當代傳奇…并借以中國畫、雕塑、影像等藝術表達形式,體現武漢雙年展中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碰撞,及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對話。

      從內容上看,有“仁義禮智信”儒家思想借藝術媒介進行新傳播。陳繼龍是我國優秀青年雕塑家,本次展覽展出雕塑作品《英雄譜之仁義禮智信》曾獲中央電視臺雕塑大賽二等獎。陳繼龍以雕塑創作為媒介回應了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需求。作品運用寫意雕塑的手法塑造, 內容以《三國演義》為藍本,以英雄譜系代入,以一種直觀性代指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通過雕塑與文學藝術的融合,展現出與大眾交流的更多可能性。

      此外,服飾文化以及色彩文化也是中國文化史和美術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青年畫家崔景哲作為“為奧運喝彩”奧林匹克藝術項目的藝術總顧問,曾榮獲際奧林匹克的最高榮譽“顧拜旦獎”。在崔景哲的筆下,無論是古代仕女還是新時代女性,都被賦予了代表著中國的紅顏色。由他調配的紅色在國際色卡中為808號,也被命名為“崔景哲紅”。在他的創作中,依舊遵循傳統工筆畫的筆墨技法,但人物面部加入了西方寫實主義的透視關系,更適應年輕一代的審美。

      從藝術家方面來看,文化在創作者對藝術的感悟與熏陶過程中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意義。華中地域文化的包容性,讓藝術家周石峰的山水畫創作,兼有南派山水畫的平遠秀麗和北派山水畫的高遠巍峨,荊楚文化的個性,則使他的創作有一種從山前眺山后的蒼茫與奇崛,并創立出獨具個性的圖式語言——“輕煙山水”。本次展出的《紅樓晨燈》作品以辛亥革命武昌 紅樓為表現主題,用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手法,以線造型和紅色為主調,象征消除帝制建立共和革命的一盞明燈。

      意大利中意當代藝術協會主席邱藝多次組織和策劃中、意兩國之間藝術展覽和文化活動。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他運用自身的文化背景與創造力,表達自己中西融合的藝術語言,外國人通過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本次雙年展展出的《落空》當代藝術作品找到了博物館空間結構以及中國山水園林這一東方文化之間的聯系。從開在蜿蜒的亭臺樓榭走廊墻壁的窗戶的典型形狀中獲取剪影,這些窗戶是為了連接不同花園亭臺而建,并將它們重新用于博物館內的框架中。

      “心象化境”寄情于山水相映、湖泊縱橫的江城大地,從自然中汲取創作靈感,展現出時間與空間的交織,形態與情景的交融。自然環境呈現出獨特的美學魅力,包括山川起伏、水流奔騰等景象。這些美景激發藝術家的審美情感,并引導他們在作品中追求和諧、平衡與美感。

      借“種子”之自然美,融合“榫卯”之人文智慧,湖北美術館館長傅中望的《榫卯結構》系列作品把傳統建筑中的榫卯結構移植到雕塑創作中,使其在當代藝術語境下闡發出新的文化意義,《榫卯結構》系列作品奠定了傅中望在當代雕塑史上的地位。本次展出的《嫁接的種子》用嫁接的概念和榫卯結構的方法,將傳統材料與現代材料結為一體,構成其想象的種子形態,從而產生了一種新的視覺現象。

      如何將富有哲思、抒情以及生活化的東西融合在同個畫面內不是件簡單的事。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盧禹舜借用山水符號,并從鴻蒙太荒開始,向人的符號演化。天地人和,這個系列作品是“八荒”系列的延伸,而且內容更加豐富和開拓。從作品內容來看,跨度非常大,一方面是超凡入圣的崇高與神秘感,另一面則更加生活化與親切感。這表明人的主觀和客觀世界的精神交流仍然可以通過山水畫表現出來。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丘挺長期致力于中國畫語言的探索與理論研究,注重各藝術門類的比較研究,專著《山水畫筆墨技法詳解》被全國十幾所院校定為專業教材。本次展出的《乘云凌霄》以太行山和阿爾卑斯山峻拔凌厲的山川意象來造境。這個意象里帶有一種管弦樂的金屬性,它的調性與濃郁的墨氣,形成了力度感和韻味。一方面不失水墨本體的興味,另一方面又在水墨的空間和力度結構上形成一個場域。

      李可染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會長李庚結合西方音樂經典《魔笛》的藝術感受,作品將音樂與水墨繪畫相融合,以顏彩、宣紙為介質,表達一種具有特殊韻味的抽象藝術風格與表現。在李庚的抽象水墨里,有一個他縱意構建的宇宙,把他對于音樂和繪畫、對于大地與天空等等二元關系,來做一個個人化的思考和表達。

      “抗疫化情”單元將視線由過去拉到2020年,從自然轉到人文故事。面對2020年冬天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偉大的武漢人民通過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書寫出壯麗的“抗疫答卷”,武漢也因此成為“英雄的城市”。藝術家以大愛之心、大美之藝,為抗疫志士們塑形畫像,留下光輝風采、凝聚團結精神、傳達真摯情感。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有感于在全民抗疫的過程中,無數醫護工作者懷著崇高的使命感奔赴抗疫第一線的大無畏精神而創作了名為《使命》的雕塑作品。這座雕塑表現的是一位年輕的女軍醫,雖然口罩遮擋了她的面容,但是人們卻能感受到,在她直視前方的目光中透露出來的堅毅與果敢?!妒姑废笳髦挂哌@些年來,所有在第一線拼搏的醫護人員,莊嚴的敬禮下涌動著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職業的神圣使命感。

      藝術家用紀實的手法,真實記錄下發生在武漢的“戰疫”歷史事件。黃華三和高毅的中國畫作品《生死較量》采取大尺幅三聯畫的形式,并且畫面以群像的方式記錄了取得戰疫勝利后團隊凱旋前的光輝一刻。徐惠泉運用銅版畫進行創作,以日記方式,用畫筆記錄其所聞、所見、所思,記錄一線普通人、醫護工作者抗擊疫情的感人瞬間。這些都是畫家面對疫情的記錄和思考,成為特殊時期里一份有意義的圖像檔案。

      相比較平面藝術形式,雕塑藝術在空間中創造出具體、實體的形象。通過立體感和觸覺上的存在感,使觀展者能夠從多個角度欣賞和體驗作品。雕塑家李賀的作品采用V字形造型,兩組力量匯聚于基座上的一點,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張力。這種倒三角形結構所蘊含的“團結一心”的象征意義,表達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共同努力戰勝新冠的決心。李烜峰雕塑作品則采取西方具象寫實與中國傳統寫意相結合的造型手法,既重視形體、空間、量感的雕塑本體問題,又透射出對氣韻、節奏等東方意蘊的追求,以此來更好彰顯雕塑藝術對于弘揚全國人民團結抗疫的偉大精神的意義。

      最后一個“設計化物”版塊展現藝術家們不斷追求突破與創新,將藝術帶入新的領域與維度,推動藝術的發展與進步。通過觀察多姿多彩的當代生活和了解紛繁復雜的社會之需,結合人文與科學、藝術與技術,推動文化創意與藝術創造的共同萌發。

      建筑設計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融合如繪畫、空間設計、雕塑等多個藝術門類,能夠影響城市與社會、傳承文化與歷史。杜守帥本次展出的作品以武漢“兩江四岸”碼頭環境提升設計為展示對象,希望通過碼頭環境的提升來促進武漢濱江區環境的建設、百里長江生態廊道的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何崴在武漢雙年展中展示一個空間改造項目,改造廢棄兵工廠,但保留了原有場地和建筑形態,留住特定時期文化記憶,賦予了原工業空間以新的浪漫氣質,建筑成為自然與人之間的錨點。

      也有設計藝術家以傳統文化為創作源泉,通過設計作品將傳統文化中的美學、哲學和精神內涵傳承下來,并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王克震《米器》作品將自然與中國傳統文化“碗”的造型相結合,于隱喻中透露一種“民以食為天”的潛臺詞。米在碗的中心,通過碗這個媒介,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重視自然,強調生命本體和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速泰熙以虎年生肖明信片《小老虎·愛和平》為原型,改造成了作品《愛虎》。作品避開了“和平鴿、橄欖枝”的常見形象,采用創新后的中國民間泥玩具作為海報的主形象。在此基礎上加入現代意象,更加萌趣可愛,探索出一種新的文化樣態,增強了表現力。

      更有藝術家將平面山水畫“移”至立體空間內。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秘書長武定宇本次展出的作品以中國山水畫經典之作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為靈感來源,以現代的藝術語言加以重新詮釋,突出了山水的靈動韻味和留白的想象空間,以高懸的層疊結構,表現歷史文化的流動與積淀。在觀賞過程中,宛如穿梭時空,形成古與今的對話與傾聽,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理念的現代演繹。

      文化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得到新生,藝術家們致力于創新與傳承好文化。他們以獨特的視角和創造力,不僅在藝術領域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技術手法,也在文化領域挖掘和弘揚傳統的精髓,將傳統與現代融合,使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雖然2022年武漢雙年展將于5月31日落下帷幕,但通過展覽,藝術家們與觀眾進行了直接的互動與對話,讓觀展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武漢這座“英雄之城”,通過舉辦本次雙年展,有力邁向“藝術之城”,并在滿足公眾多元文化需求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未來必將獲得更為廣闊的文化交流與藝術創意空間。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