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知所從來,明所將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3-09-03]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近期發布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系列新成果,其中,全景式展現中國民間文學風貌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以下簡稱《大系》)書庫,目前已出版62卷圖書。
“民間文藝對于一個民族的文化而言,是土壤,廣闊而深沉;是血脈,帶著民族的生活記憶、悲歡喜樂、精神氣節、審美追求,躍動著民族心靈的節奏?!敝袊穆摳敝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日前就民間文藝的傳承保護接受本社記者專訪,他表示,“這也是我們推進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的一個根本原因,推動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歌謠、史詩、諺語、神話傳說等融入新的傳播空間?!?br/>
據了解,2017年中國民協先后啟動實施“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和“中國民間工藝傳承傳播工程”?!啊畠纱蠊こ獭荚诮ㄔO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種子庫’,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續存‘基因譜系’?!迸唆斏f。
潘魯生認為,“民間文藝保護要存真,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與此同時也一定要有創新、衍生。
“我們要做好保護,知所從來;也要創新發展,明所將往,在文化的傳承中汲取精神文化動力,在創新發展中不斷壯大發展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只有這樣,民間文藝創造才會充滿動力和生命力,不是封存在歷史的博物館里,而是活躍在中國式的生活和心靈中?!迸唆斏f。
在潘魯生看來,中國民間文藝在國際舞臺上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其中,近幾年民藝叢書的出版經歷,令他體會格外深刻。據介紹,《中國民藝館》叢書在2019年首次出版后,立即受到海外圖書出版界和讀者的關注,到2020年已輸出韓語、波蘭語、英語版權。
“在文化交鋒較為嚴峻的時刻,這套以民藝為藍本的叢書引發了國際友人的熱情關注,可見,民間藝術承載的生活之美以及人們對于美的生活追求是共通的?!迸唆斏赋?,在民間文藝的國際傳播中,人們進一步認識中國民間造物藝術和生活圖景,感受中國民間工匠的智慧創造和精神世界,理解中國民藝的生活美學價值,也思考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傳承傳統、建構生活。
與此同時,潘魯生在專訪中特別提出應注意處理好民間文藝國際保護與傳播的關系,他認為,應加強民間文藝版權保護,堅持國內立法與國際推廣聯動,要通過成立民間文藝版權國際組織,促進民間文藝版權保護的政策協調、促進對話交流、資源配置、市場融合,形成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加公平的合作關系,以中國版權立法奏響中國文化之聲。
針對民間文藝保護傳承的未來,潘魯生表示,“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民間文藝必須是以生活為基礎的,所以必須回歸生活,從生活中汲取新鮮的養分,傳統的民間文藝如何適應生活之變,有根脈,有創新,是一個永恒的挑戰?!?br/>
潘魯生認為,科技發展為傳統民間文藝的傳承發展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以往存在的‘人亡藝絕’、‘人走歌息’的困境將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得到技術化的應對,神經傳感器、算法分析等將最大限度保存技藝等在生命經驗上的存在狀態,使后來者有可能去學習、研究、傳承和發展?!?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