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齊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如何相蘊相生?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3-05-28




      山東自古為齊魯之邦,禮教之鄉,具有深厚的儒學文化傳統,同時也是“伊儒會通”的重要實踐地?;仡櫄v史上系統闡發“伊儒會通”思想的著作家群體,諸如王岱輿、劉智、金天柱、唐傳猷等代表性人物,都不約而同、切中肯綮地標榜齊魯文化和孔子儒學。

      如何看待齊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相蘊相生的歷史規律?其對新時代的“伊儒會通”實踐有何啟示?近日,就此話題,“道中華”專訪了孔子研究院研究員齊金江。

      記者:在“伊儒會通”的歷史視角下,“山東學派”與陜西學派、金陵學派、云南學派相比有著怎樣的特色?

      齊金江:伊儒會通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的重大標志,在文化交流融通中承擔了重要任務、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伊斯蘭教中國化的重要標識。

      伊儒會通即伊斯蘭教與儒家文化的融會貫通,其范圍涵蓋了思想理念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內涵包括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等諸多層次。

      “山東學派”的早期稱謂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初創時期。當時,常志美、李永壽等在運河之畔東大寺、西大寺開展經堂教育,自稱“濟水義學”,簡稱“濟學”?!吧綎|學派”泛指這一思想流派,匯聚伊斯蘭文化與先秦儒學、宋明理學、陸王心學等學說于一體。

      山東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山東學派”的儒家文化底色,使之與陜西學派、金陵學派、云南學派等相比,具有融入日常生活、體現為人處世、關系個人修養、“忠君、事親、認主”一體、堅持“學以致用”等鮮明特點。

      自元代到明末清初,為山東學派的濟寧區域初創時期。伊斯蘭教隨穆斯林客商沿著大運河落戶濟寧,在京杭運河港口碼頭修建了東大寺、西大寺等清真寺,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伊斯蘭教學者如常志美、李永壽等外出學習、返任阿訇,改革舊有制度,創新管理辦法,講經布道,身體力行,深入推動了伊斯蘭教中國化。

      1662年撰成的《識認大略》是常志美“以儒詮經”工作中“認主學”的總體綱要,其行文風格與儒學典籍《大學》《太極圖說》等相似,與儒家文化貫穿相通。

      正如李興華先生表述的,山東學派學術的基本精神就是“貫通”二字:常志美編著波斯文法使講授的波斯文經典得以貫通;常杰的《波阿字典》,使講授的波斯文經典和阿拉伯文經典得以貫通;山東學派使山東本地的經學傳統與陜西學派、金陵學派、云南學派的經學傳統和長處得以貫通。

      自清代中末期到民國時期,山東學派涌現出一批數量可觀、影響深遠、承前啟后的教職人員、穆斯林學者和教外研究學者的龐大群體?!俺蛇_師范學?!背蔀檫@一時期的重要標志和活動場所。濟南成達師范學校(始于1929年)及其搬遷的北京成達師范學校(始于1939年),為山東學派的現代轉型。唐柯三、馬松亭、王靜齋等人以學校為載體,以儒詮經,成為中國伊斯蘭教中國化的力行者。

      記者:“山東學派”的主要突出貢獻有哪些?為今天中國的伊斯蘭教中國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帶來哪些啟示?

      齊金江:回顧總結“山東學派”的主要突出貢獻,要之有三:

      首先是提出中華無論主流和支流,都理同道合、百川歸海。歷史上形成了儒家為主導的中華文化主流和傳統,這是各族人民、諸家文化共同創造、共同認可的。在“伊儒會通”的歷史進程中,穆斯林學者詩云:“惟有孔門真實事,眼前無日不春風”。

      其二,中華民族無論哪個群體,都要擺正位置、扎根土壤,樂群愛國、赤膽忠心。馬注在《清真指南·教條》寫道:“入籍版圖,為朝廷之赤子矣?!奔幢磉_中華民族要融為一體,每一個中國人都要修身進階,要有主人意識、大局意識。

      其三,中華民族無論何教、何圣,都要主動趨向“大一統”。

      “山東學派”為今天中國的伊斯蘭教中國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帶來了很多的啟示:

      在文化觀念上尊重儒家“文化底色”地位,全面融入優秀傳統。山東學派主張“義以穆為主,文以孔為用”,主動融入當地社會氛圍,在清真寺建筑、服裝語言、民風民俗、飲食習慣、學習教育等方面,順應當地儒家文化的選擇,與當地群眾和睦相處、和合相生。

      在人才培養上依據儒家“德學兼優”標準,培養伊儒會通的經學人才。在教職人員培養選擇上,山東學派率先永禁“掌教世襲”,推崇儒家文化“德學兼優”的標準,依據“有學、有傳、有德、有言、有守”的“五有”標準選擇教職人員,培養了一批經學人才。

      在理論體系上借鑒儒家“綱常倫理”,構建伊斯蘭教中國化的理論基礎。吸收儒家“仁義”“忠孝”思想,形成愛國愛教相統一的優良傳統。山東學派從“五大功修”中引發“仁義”“忠孝”思想,與儒家倫理相聯系,促進了伊斯蘭教扎根中國儒學土壤。

      在自身實踐上融合儒家“修身明道”“知行合一”,注重信教群眾教化,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山東學派認為講經本身就是修行,且修行不離日常生活。

      記者:在民族宗教工作領域,應該如何傳承“伊儒會通”的歷史經驗和智慧,使其更好地時代化?

      齊金江:“文化浸潤”是實現宗教中國化非常有效的路徑。堅持中國化方向,推動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宗教,關鍵任務就在于激活伊斯蘭教教義教理、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和時代價值,深入挖掘聚焦伊斯蘭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通之處、契合之點,聚焦伊斯蘭教義教規中蘊含的和合、忠孝、仁愛等理念,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的闡釋,不斷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