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5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2022年,中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接待觀眾5.78億人次,90%以上的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這是中國國家文物局在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上公布的最新數據,也是博物館融入美好生活的一個縮影。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
在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看來,今天博物館的觀眾主體和觀展方式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從過去的旅游團為主,到現在以家庭和個人尤其年輕人為主,從過去的打卡式游覽,到現在的深度游、研學等,不少觀眾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同一座博物館?!斑@就要求博物館從業者須應對這種趨勢,盡可能開放更多展區,要舉辦更多豐富的展覽,還要加強展覽互動,滿足各個年齡段尤其是知識欲望很強的年輕人的需求?!?br/>
舉辦展覽方面,中國各大博物館都不遺余力。據統計,2022年全年舉辦線下展覽3.4萬場。
進入5月,各地策劃了數千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例如,北京地區首次舉辦北京博物館活動月,將惠民文化活動覆蓋整個5月;福州主會場一口氣推出了“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德化白瓷精品展”“亞美尼亞19—20世紀文化瑰寶展”等精品展覽;澳門20座博物館聯合舉辦“2023澳門國際博物館日嘉年華”。
延長博物館開放時間,也成為便民措施之一。上海博物館日前在“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推出的24小時夜場活動火爆出圈;北京博物館活動月期間,30余家博物館積極探索延時開放服務模式;18日當晚,福州主會場也會推出一系列“博物館之夜”活動,三坊七巷、冶山春秋園、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等地都將“越夜越美麗”。
曾經,線上展覽是特殊時期的一個備用方案,但線上的快捷、詳盡、不受時間限制等優點一一凸顯,打造“數字博物館”成為一大趨勢。據統計,2022年中國博物館推出線上展覽近萬場。故宮博物院18日全新發布了2萬件院藏文物高清數字影像,“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超過10萬件,同時還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增強了文物檢索能力;山西博物院打造的“大河上下·晉魂”黃河文化山西系列主題云展覽18日正式上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策劃的“千年文脈 海上絲路”當日在云端開啟。
事實上,在大型博物館紛紛一展身手的當下,占全國博物館總數超半數的中小博物館或許還面臨著知名度不夠、無法吸引觀眾的困境。18日的主會場,中國國家文物局啟動了“中小博物館數字助力繁星計劃”,該計劃主要聚焦中小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議題,首批將選擇100家中小博物館,公益性地以技術資源助力其拓展數字化傳播方式,助力博物館打造視頻號和文創IP開發,開展專項數字化能力培訓課程,推動中小博物館可持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博物館建設的理念上,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上海大學教授安來順表示,據統計,中國超過30個城市規劃或啟動“博物館之城”的建設。從“建設擁有眾多博物館的城市”到“當一座城市作為博物館”,博物館之城建設的理念正在轉變。在他看來,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正契合博物館之城的建設理念。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