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藝術品修復師 妙手匠心“復活”名作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2-11-21]
一件千瘡百孔的書畫,一堆破碎的瓷片,經過修補、裝裱,得以重獲新生,再現風華,這是藝術修復的神奇,也是文物藝術品修復師的日常。事實上,我們在美術館、博物館里看到的很多名畫都離不開歷代修復師的精雕細琢,《蒙娜麗莎》就修復過70多次。圍繞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美術教育家胡一川的代表性油畫作品《挖地道》的修復研究展于近日亮相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暫不對外開放)。借此展覽,我們走近修復師的日常,看看他們如何以“妙手匠心”補上時間的缺口,讓藝術品重新煥發光彩奪目的魅力。
第一部分:《挖地道》背后20余年的保護修復史
《挖地道》創作于20世紀70年代,此次展覽的亮點在于只展出《挖地道》這一件作品,呈現了《挖地道》背后長達20余年的修復過程和修復技藝。
“對胡一川繪畫作品的保護研究和修復自1999年開始,歷經20多年,像《挖地道》在這期間就前后歷經三次保護和修復?!睆V東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主任、廣州美術學院材料技法·修復研究室主任許煬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說道。
“這幅《挖地道》是胡一川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屬于損傷程度高、殘損類型多的典型作品,主要病癥是畫面嚴重發黃,顏料層龜裂、剝落、霧白,支撐體變形,畫幅霉變。加之存在大量隱性的病害,因此修復難度較高?!痹S煬介紹道,“在修復的時候,我們的原則是在保證安全性及可逆性的同時,最大程度保障油畫作品的藝術信息留存。修復畫幅上面那條裂縫是我們攻關的一個難點,這是一條因外力造成的,畫布、基底、顏料層完全破裂的裂口,并且由于前人修復不當,作品上存留了修復材料,畫面出現明顯凸起,所有的殘損和修復信息已經不可考證。最后,我們用手工接線閉合輔以當代材料黏合的方法進行修復”。
第二部分:藝術品修復遠不止于“修復”
《挖地道》的修復由許煬所在的“廣州美術學院材料技法·修復研究室”完成,該工作室位于廣州美術學院昌崗校區,創立于1999年,是國內高校首個油畫修復專業單位,油畫修復的綜合實力一直保持在國內前列,也是“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所在地。
在工作室內,擺放著許多專業儀器和工具,顯微鏡、色度儀、切片機、恒溫恒濕保險柜、新風系統,以及幾大柜的試劑瓶罐和掛滿一墻的刀剪扳錘鉗……工作區間窗戶使用防紫外線隔音玻璃,當然,還有待修復和修復中的藝術作品。許煬說:“這些設備和工具讓我們的修復研究室有點像‘醫療實驗室’,又有點像‘畫室’,很多人將我們稱為藝術品‘醫生’?!?br/>
而“修復”二字,說來容易,背后卻要經歷一道道繁復的工序。了解畫作是修復的第一個重要步驟。許煬介紹,修復工作重點是依靠人的專業知識和手工技巧,但是也應在必要的時候充分利用現有的科研器材,利用常規光線、紫外線、紅外線、X光和顯微鏡拍攝取證。所以,在每件藝術作品修復前,都會接受一系列的拍攝和記錄,還有取樣分析和耐受測試等科學檢測,被修復的藝術品都有厚厚的“病歷本”。
“文物藝術品修復其實遠不止于‘修復’,從前期對藝術品‘癥狀’的‘診斷’,到對修復所使用的不同材料、試劑在微小局部進行嘗試,到論證方案,再到修復檔案的建立,都是藝術品保護修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痹S煬說道,我們在大力倡導和推動文物藝術品修復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
第三部分:當代理念修復民間“非遺”
修復潮州金漆木雕,也是該修復研究室近年來的重要項目之一。
潮州木雕是廣東潮州地區的一項民間藝術,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修復一批館藏的潮州金漆木雕,廣州美術學院組織了一個潮州金漆木雕修復組,由許煬負責,他透露:“這批木雕經過修復后,曾經在幾年前的‘乾坤戲場——廣州美術學院明清潮州金漆木雕藏品研究展’中亮相,展出后,這批木雕的修復研究現在仍在繼續進行?!?br/>
據介紹,潮州金漆木雕修復難度很大,它是通雕,一些作品的通雕可達到七層?!敖鹌崮镜竦男迯蜕婕霸S多不同的工藝領域,我們希望探索在當代藝術品修復理念指導下的中國民間傳統工藝品修復方法,因為民間傳統技藝在修復木雕時往往采用的是不可逆的材料,也追求視覺完美,但與之相反,我們用可逆的材料進行修復,也探索視覺上可識別、但是審美又平衡的方法?!痹S煬說道。
第四部分:古陶瓷修復里的精細“手術”
位于廣州白云區的弘粹文化藝術品修復中心是嶺南地區鮮有的專攻器物修復的機構,走進工作室,可見工作臺上堆滿了修復用的器具、材料和顏料,架上堆滿修復完成或修復中的陶瓷器物,清洗用的水槽、控溫用的烤箱等設備則在另一側的工作間中。
該機構負責人之一、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品鑒與保護專業的謝奕剛在接受采訪時介紹道:對于古陶瓷,我們進行的是“無痕修復”,修復技藝主要包括清洗、黏接、補缺、打磨、著色五大步驟。清洗干凈之后,我們會用慢干的材料做黏接。在這之后,我們會有一個“補缺”,比如會用樹脂和礦物質色粉做填充材料,把缺損的部分補上。有時候也會用3D打印技術直接打印一個缺損的殘片或者配件。下一步是打磨,要達到像劃過玻璃一樣的平整度。到了“著色”步驟,則需要深厚的繪畫功底和細致的觀察力,尤其是器物上圖案缺失的地方,需要搜索不少相關資料,通過對比與推斷,把缺失的花紋通過專業的修復技巧給“描畫”上,修復之后幾乎看不出有色差或者修補的痕跡?!熬唧w到每件器物,修復時的微調技法還是要靠自己琢磨,這個需要經驗的積累?!?br/>
記者在工作室現場看到,一件清朝時期的瓷碗在修復前是十幾塊大小不一的碎片,經過一年的修復得以“重生”,肉眼幾乎看不出修復的痕跡?!肮盘沾尚迯图妓囀且豁椫袊爬系膫鹘y技藝,修復古陶瓷器需嚴格遵守文物修復原則,在實施修復中必須忠于實物的歷史原貌,要‘整壞為好,整舊如舊’?!敝x奕剛說道。
過去幾年,弘粹文化藝術品修復中心成功修復了數百件物品,例如粉彩花卉纏枝扁方瓶、豆青釉八仙人物雙耳瓶等,其中不乏一些海外藏家送來修復的瓷器?!肮盘沾墒侵袊赜械漠a物,在修復一些海外西洋古董瓷器的過程中,可以一窺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敝x奕剛說道。
第五部分:廣東“上新”首屆藝術品修復方向研究生
修復一幅書畫或一件瓷器,急不得,但行業上對修復人才的渴求很“急”。弘粹文化藝術品修復中心相關負責人劉建東告訴記者,公司一直在招聘陶瓷修復師,沒有招到合適的人選,只能由老師傅帶著新學徒慢慢培養。
修復師并不容易做,許煬說,藝術品修復是一門跨界學科,“所以,需要多方聯動培養新一代藝術品修復師,這個領域一貫的師徒傳承、手口相授的‘傳幫帶’方式,有其很好的一面,但需要進一步發展?!?br/>
2022年,廣東省首屆藝術品修復與鑒藏方向的研究生正式畢業,為修復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
據悉,在2019年,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聯合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廣東省博物館等機構和專家,集結了廣東省保存修復和美術專業的最精干師資和科研力量,開設自成體系的課程,開啟了廣東省首屆藝術品修復方向研究生教學,有力推動廣東省修復師的人才隊伍建設。
“文物藝術品修復就是為了將珍貴的文物和藝術作品更好地保存下來,一位又一位修復師前赴后繼,使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綿延不絕,讓文化根脈得以延續。失去任何一件作品,失去的不僅僅是藝術品本身,隨之消逝的很可能是一段文化與歷史,這也是我們今天強調保護修復傳承的意義所在?!痹S煬說道。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