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條九曲黃河,勾勒出盛世中華開幕式;一尊巨型“青銅鼎”,激蕩起滿屏文創傳奇;一場博物館奇妙夜,薈萃了熱絡“網紅文物”……為期四天的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簡稱博博會)持續在河南鄭州進行。從開幕式到系列活動,無處不彰顯著中國博物館從“活”起來到“火”起來的革新。
文創“大集”:“活態”傳承無處不在
近年來,從故宮網紅口紅到“唐宮夜宴”,從博物館里走出來的文創產品頻頻“出圈”,屢屢掀起消費熱潮。
創辦于2004年的博博會是中國文博界最具影響力的盛會,全球三大博物館行業展會之一,同時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博物館專業展會。本屆博博會展覽總面積6萬平方米,共有645家企業及博物館參展,參展規模創歷屆博博會之最。
在本屆博博會上,“活態”傳承無處不在,暢游其間,滿屏盡是文創“傳奇”。故宮博物院等400多家博物館攜數以萬計特色文創產品參展,儼然一場文創產品“大集”。特別是一些展區的網紅文創產品,頻頻吸睛。
濮陽博物館展區的文創產品“龍虎門護”,源于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500年的蚌塑龍虎,文物屬于仰韶文化早期,代表中國最早的陰陽兩儀思想。據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文創產品之所以備受歡迎歸根結底是其承載的文化氣息,“如果沒有文化這個‘魂’,再好的文創產品也無人問津?!?br/>
古老遇新潮:讓文物更親民
隨著國潮風興起,如今身穿漢服出行正成為一種流行文化。
繼開幕式上演“唐宋”穿越之后,本屆博博會重要主題活動“博物館之夜”暨“繁星盈天——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展”在1日晚也掀起了“河圖·回響”古典舞等國潮風。
當古老遇到新潮時,中國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也可以用肢體語言表達出別樣精彩。2日上午,一場“甲骨文字秀”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展區上演,多名金衣人用肢體語言幻化出“甲骨文字”,吸引眾多觀眾圍觀。
中國文字博物館工人人員牛冬冬介紹說,通過觀演,讓觀眾感受到文字動起來、活起來,從而更直觀了解甲骨文化。
同樣,在展覽現場,“古蜀國”魚鳧和妻子阿月從三星堆“穿越”到中原,向來往的觀眾展示“馬蹄金”,古蜀文化和中原文化在展演中實現了碰撞。
數字+科技:傳承與時俱進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表示,本屆博博會全景式集中展現了四年來中國博物館建設、保護、研究、展示、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面貌、新項目、新成就,以及博物館藏品保護、展示方面的新設計、新技術、新材料、新制作、新創造、新產品、新項目。
在博物館展區,寧夏博物館的“活字印刷”西夏文、圣旨博物館的“拓印圣旨”、南京博物院的“5G大運河”體驗等,排隊等候體驗的觀眾一波接一波。
記者在展覽現場發現,借助數字科技的應用,博物館有了更加多樣化的展示手段。秒換“古裝”、修復“文物”、與兇猛“動物”合影、品嘗“文物雪糕”,文物與現代人的距離更近,受年輕人青睞的程度更高。
據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該館一直在探索私人訂制服務,注重觀眾、顧客的參與度、體驗感,力求人性化表達。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