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仰韶時代下四川從營盤山遺址說開去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2-07-04


      要講史前四川的故事,我們繞不開川西北高原、岷江上游。

      大約6000年前,當中原地區正席卷著仰韶之風時,岷江上游一片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臺地上,也有一群人定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瑰麗的彩陶,以穿孔石刀作為農耕工具,甚至制作陶塑人面像表達信仰。

      后來,人們把這塊區域叫做阿壩州茂縣營盤山遺址群。該遺址群包含了營盤山遺址、波西遺址等多個文物點。站在時光之外,我們把視線擴大一些,在它的西北方向,大渡河流域的馬爾康哈休、孔龍、金川劉家寨等地,在數千年的時間里也留下了許多生命的痕跡。

      星星點點的遺址,串聯起川西北高原先民的史前足跡,被考古學家稱作古蜀文明的近源??脊抨爢T們在缺失的資料中尋找蛛絲馬跡,拼湊還原出那時中華大地上曾發生的故事:在遙遠的仰韶時代,當中原大地泛起文明的曙光,仰韶中期的廟底溝文化以強勁的勢頭向四面八方開出“花朵”,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就已被聯系起來。

      “瘋狂”擴張的廟底溝文化

      在談仰韶時代的四川前,不妨先聊一聊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存在于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前,是黃河中游地區的彩陶文化。它最初發現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并以此為名。實際上,仰韶文化發展的巔峰并不在仰韶村,而是在三門峽的廟底溝,學者們將那段輝煌稱為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

      2021年,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百年之際,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園。那里展陳的水波紋式樣陶罐,與遠在一千多公里外的茂縣營盤山遺址群出土的陶片如出一轍。

      營盤山遺址群位于阿壩州茂縣一帶,在四川省文物局統一指揮下,2000年以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會同有關單位在營盤山周邊先后開展了5次發掘,發現了波西、營盤山、沙烏都等遺址,確認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群。該遺址群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遺物總數近萬件,發現的炭化農作物種子主要包括粟和黍兩個品種,屬典型的北方旱作農業體系。

      “發掘成果實證了四川的史前文化實際已納入了正宗的仰韶時代體系內?!?月7日,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考古中國”報道組記者采訪時,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營盤山遺址考古發掘現場領隊陳劍提出了明確的觀點。

      距今6000年到5000年間的廟底溝文化,是仰韶時代最核心、最發達的階段?!隘偪瘛钡膹R底溝文化在遠古時代的影響,像重重花瓣不斷開放,向外擴散,已波及諸多地區。

      著名考古學家王仁湘將廟底溝彩陶這一時期的擴張,稱為“史前中國的藝術浪潮”。它的花瓣散向四面八方,抵達甘肅,再翻山越嶺,沿著橫斷山脈的通道,來到了長江上游岷江地區——也就是如今的川西北高原一帶。

      在陳劍看來,廟底溝文化元素對四川的影響甚至更遠。在寶墩文化遺址出土的器物水波紋中,考古學家看到了廟底溝文化的影子。

      現在,學界已基本認同這個觀點:至少在仰韶文化最繁盛階段——廟底溝時代,四川地區已納入了更大的華夏文明體系。

      從北到南的彩陶之路

      廟底溝文化的擴張,在史前四川留下了許多可循的遺跡??脊艑W家從這些發現中對營盤山近6000年前的故事有了一些了解。

      陳劍說,談到文化的構成,一般要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展開。田野考古則主要是物質文化的發現。

      從2000年發掘開始,營盤山遺址群、大渡河流域的劉家寨遺址等地,都出土了典型的廟底溝風格、馬家窯風格彩陶。它們是中原與四川地區文化交流最為典型的實物證據。

      “花紋是一模一樣的?!标悇φf,他曾將波西、營盤山、哈休三處遺址的彩陶樣本送檢,科技考古手段測試結果表明,相距近千公里的兩地,彩陶成分幾乎聚類?!胺浅8吲d,這印證了我們的初步推測是正確的。川西北高原的彩陶文化與仰韶廟底溝階段有密切聯系,它們或許有一條從北到南的彩陶之路?!彼f。

      在對彩陶成分進行分析后,陳劍和團隊又開始了新的推測和研究。既然存在如此緊密的聯系,彩陶是怎么從黃河流域來到長江流域的?是直接通過交換等遠程貿易方式到了四川,還是黃河流域的人將原料和技術帶到了四川進行生產的?假說還沒有定論,有待證據鏈的進一步完善。

      除了彩陶,那張被陳劍用作微信頭像的人面像也是一種實證。營盤山先民以陶土為原料,制作出一張有著細眼、凸鼻、小嘴的臉孔?!斑@種人面像的風格來自黃河上游?!标悇φf起甘肅大地灣遺址那件有名的人頭形彩陶瓶,這種相似是另一種實證。

      營盤山遺址9座人祭坑的發現,不僅是實物傳播的表現,也體現了當時制度層面的交流。陳劍解釋說,根據人骨鑒定結果,他們應當屬于同一個人群類型——古西北類型。人祭習俗最早在仰韶文化中出現較多。農業社會,先民崇拜大地的力量,認為“血祭地母”能祈求來年的豐收。這種難以被現代社會理解的習俗,在當時的中原地區普遍流行。營盤山遺址發現的人祭坑,很有可能是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響。

      通過這些瑣碎線索,考古隊員將黃河與長江隱秘聯系的繩索一點點拉緊。

      探索古蜀文明的近源

      陳劍已年過五旬,他的辦公室里,書本、材料填滿了書柜,地上堆疊著一摞摞比人還高的書,門邊的角落里還放著等待整理的陶片。一張桌子、一個沙發,約十平方米的辦公室被塞得滿滿當當。

      陳劍是一個溫和的學者,從2000年參與營盤山遺址發掘到現在,編寫了6本專著。正是這些研究,串聯起岷江上游的歷史碎片,讓傳說史影逐漸顯現。

      陳劍說,現在從川西北高原考古發現來看,黃河流域的文明確實是古蜀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來自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對古蜀之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黃河中上游作為仰韶文化的發展高地,對周邊產生了一種輻射、傳導作用?!把錾匚幕瘜λ拇ǖ貐^的傳導似乎是‘波浪式’的?!标悇φf,現有的考古發現印證,大約6000年前,波西遺址迎來了一批居民;大約5500年前,營盤山遺址有一撥人群涌入;大約5000年前,營盤山上第三次迎來一定規模的族群。

      一些古環境學家認為,這些先民離開中原向外擴散是由氣候異常引起的。也有學者認為,這樣的現象與當時的人口文化快速發展和人口相對過剩有關。

      無論原因如何,四川地區和來自中原的仰韶文化就這樣在一波波浪潮中越來越密切。陳劍認為,這種交流影響更深遠的意義在于,促使岷江上游成為孕育古蜀文明的搖籃。

      陳劍說,學界普遍認可的觀點是,寶墩文化是古蜀文明的前身,寶墩文化再往前則是營盤山文化。因此,營盤山遺址群應是古蜀文明的近源。

      偉大的先民從橫斷山脈走出,向著東邊行進,逐漸踏上成都平原,再不斷向外地擴散。從桂圓橋到寶墩,再到三星堆、金沙,勾勒出古蜀國輝煌燦爛的模樣。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