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 王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北京玉雕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鐵成首次跨界聯袂創作的《千秋福運》玉璧景泰藍4月16日在北京首發,開啟兩大非遺技藝對話。
景泰藍,亦稱“銅胎掐絲琺瑯”,源于波斯,后經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于明朝景泰年間盛行。2006年,景泰藍制作技藝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與景泰藍同為“燕京八絕”的北京玉雕是皇家禮玉文化集大成者,造型簡潔恢宏大氣,文化底蘊深厚。2008年,北京玉雕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人熟知的北京奧運會“金鑲玉”獎牌便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鐵成參與設計制作。
此次兩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聯袂創作的作品《千秋福運》寓意歲美人和、長安久樂,融景泰藍、玉雕、花絲與金屬鏨刻等多種非遺技藝于一身。其造型靈感來源于故宮博物院珍品“玉鏤雕長樂璧”——原品中浮雕、透雕、陰刻等工藝,以及在圓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極具觀賞價值與收藏價值。
《千秋福運》出廓部分透雕雙龍捧葫蘆(諧音“福祿”),葫蘆上鑲嵌紅瑪瑙寶石,寓意福從天降、鴻運當頭。作品一面為景泰藍財富璧,另一面為金屬鏨刻百福璧,風格迥異,各有千秋。其中財富璧的亮點之處在于中心圓形玉雕,鏨刻傳承千年、繞福盤旋的“太陽神鳥”圖案,玉雕凸出于平面,與上緣雙龍裝飾交相輝映,寓意龍鳳呈祥、福在眼前、福運千秋。
在首發式上,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謝燕華講述了景泰藍技藝走過的艱辛歷程——從挽救恢復到傳承發展,再到開拓創新。他表示,如今景泰藍在造型、紋飾、理念、色彩等多方面尋求突破,正煥發新的時代風采。
著名藝術設計教育家、“敦煌的女兒”常沙娜也來到首發式現場。這位九旬老人回憶自己因林徽因與景泰藍技藝結緣,并表示即便自己已經91歲高齡,但這樣的活動仍“舍不得不來”“感到親切”。
當年在林徽因的指導下,常沙娜參與許多有關景泰藍的設計,包括將敦煌圖案、花卉寫生圖案等用在景泰藍設計上,而當時正值景泰藍低迷期。常沙娜說,自己受到的最重要的影響是,要將傳統文化傳承、延續、發展下去,根據社會的需要進行設計,將功能和特色結合起來。
她表示,如今“工藝”的提法越來越少,統稱為“設計”,這一點她不認同。她也表示,當今從事設計的年輕人大多使用電腦“一畫一畫”,“缺乏感受”。她希望賡續中國文脈,使中國文化特色根據時代需要得到繼承和發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品牌。
本次全國首發式由北京市琺瑯廠、北京榮會文化主辦。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