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8月21日電 (記者 安源)記者21日從四川省阿壩州茂縣縣委宣傳部獲悉,四川茂縣營盤山遺址與古蜀之源學術研討會于今日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及省內外80余名著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
在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圍繞古蜀文明源起何處、古蜀先民從何而來、文化交流互融等課題展開交流討論。專家們在交流中表示,岷江上游有著豐富的史前遺址,諸如營盤山遺址、姜維城遺址、箭山遺址、波西遺址、沙烏都遺址、下關子遺址等,這些遺址與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遺址,諸如什邡桂圓橋遺址、成都寶墩遺址、三星堆遺址等都存在著一脈相承的關系,為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研究依據,突出了岷江上游對考證中國古代南北方文化時空關系和族群交往遷徙的重要性,進一步證實了古蜀文明源頭是岷江上游地區,而營盤山與三星堆串聯起來,梳理出古蜀文明的發展脈絡。
據了解,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地處岷江東南岸三級臺地,遺址平面呈梯形,東西寬120-200米,南北長約1000米,總面積近15萬平方米。遺址內包含新石器時代和石棺葬時代兩個階段的文化遺存,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存為距今5500-5000年的中心聚落遺址,石棺葬時代遺存為西周戰國秦漢時期的石棺墓地。2005年,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入圍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21個候選項目之列;2006年,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200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壩州文物管理所、茂縣羌族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正式的考古發掘,歷時七年,發掘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發現了房屋基址9座、人殉坑5座、窯址4座、灰坑100余個、灰溝及灶坑等,此外,在遺址中西部發現一處大型類似于廣場的遺跡,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細石器、骨器、蚌器等,總數近萬件;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出土文物包括四川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陶質雕塑藝術品,國內發現時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遺物,長江上游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及規模最大的陶窯址等,出土的彩陶器數量為四川之最。據專家介紹,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是岷江上游乃至川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不僅將巴蜀文明的歷史淵源推進至5000年前,也為探索輝煌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的源頭提供了新的線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
據悉,此次研討會不僅能理清古蜀文明的源流,考證江源文明及古蜀文明源頭,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絲綢之路的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國家大遺址保護成都片區等工作注入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元素,更為四川省重點文化工程——古蜀文明傳承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對弘揚阿壩傳統文化、挖掘阿壩旅游資源、提升阿壩形象,全力建設阿壩“一州兩區三家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