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余件失而復得珍寶國博展出 涉及14起文物犯罪案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9-01-01]
康熙帝溫僖貴妃的鳳冠、明十三陵“失蹤”的石燭臺……昨天,750余件失而復得的珍寶在國家博物館展出。這是近年來全國打擊防范文物犯罪成果的首次大規模集中展示。
展廳里,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青銅器、玉器、金銀器和瓷器等珍貴文物共有75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達165件。如此重量級的展覽更是一個警鐘長鳴的展覽,以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文物局等部門聯合打擊防范文物犯罪的重要舉措和取得的輝煌成果為主線,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坎坷的經歷。
一批耳熟能詳的重大考古發現也出現在展廳中。舉個例子,2005年4月,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修建飲水工程時在江口岷江河道發現一段木鞘,內藏7枚銀錠。一時,江口有沉銀的消息不脛而走。2014年初,數十名文物盜賊蜂擁而至,利用金屬探測儀、潛水服、氧氣瓶等專業水下作業工具夜間潛入江底瘋狂盜掘。公安部掛牌督辦、國家文物局督查,眉山市公安機關歷時兩年,投入精干警力3000余人,輾轉10多個省市,成功破獲此案——打掉犯罪團伙10個,摧毀倒賣文物網絡9個,抓獲犯罪嫌疑人70名,追繳涉案文物100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38件、三級文物54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額達3億余元人民幣。
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江口古戰場遺址進行了兩次搶救性挖掘,共發現各類文物42000余件。此舉不但證明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的真實性,更為研究明代中晚期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向文物犯罪亮劍,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國家文物局等部門不斷完善聯合長效工作機制,協同作戰,聯手出擊,成功偵破了一系列大案要案,繳獲了大量珍貴的文物。今年7月開始的為期半年的全國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中,截至11月15日,共偵破文物案件704起,打掉犯罪團伙140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247名,追繳文物5558件(套)。其中已鑒定的一級文物35件,二級文物114件,三級文物427件。
其實,此次參展的14起文物案件,僅是公安機關偵破文物案件的一小部分,參展的涉案文物,也僅是公安機關追繳文物中的一部分。文物部門介紹,近年來,我國文物犯罪侵害的對象和范圍不斷擴大,古遺址、古墓葬、田野石刻成為發案重災區,世界文化遺產、皇家陵寢、大型古墓葬群成為犯罪分子的侵害對象,清東陵、明十三陵、安陽殷墟等接連發生盜竊盜掘案件。據統計,2013年以來,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犯罪案件達100余起。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介紹,本次展覽由“文物屢蒙殤”“向文物犯罪亮劍”和“警鐘長鳴 共筑鋼鐵長城”三部分組成,旨在展現我國政府打擊文物犯罪、保護文化遺產的決心和意志,激發全社會共同珍愛祖國歷史文物遺產、守護中華悠遠文明的普遍自覺。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1月26日。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