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正本消失副本流散 《永樂大典》600年風雨飄搖今何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10-14
      客戶端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 上官云)約3.7億字,共計11095冊,被譽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現今存世卻僅有400余冊……它,就是大型類書《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由明代才子解縉等人編纂而成,保存了中國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七八千種古籍。其12冊原件正在北京展出?!队罉反蟮洹?00余年滄桑的歷史,也正是中華典籍文化聚散流變、悲歡離合的縮影。

      12冊原件亮相,每一冊都有故事

      這幾天,“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在北京亮相,迅速吸引了大批觀眾的目光。

      此次展覽通過展出《永樂大典》原件12冊,以及其他珍貴善本古籍、名家手稿和輿圖等,勾勒出這部大典風雨飄搖的命運。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說,該展覽是今年典籍博物館的主題大展,12冊原件,每一件背后都有故事。像卷3618、3519“門”字韻這一冊,發現于1983年,山東掖縣農民孫洪林家中。

      “發現時,書的‘天頭地腳’已經被裁掉了,書用來夾鞋樣、花樣。幸而我們有‘敬惜字紙’的文化傳統,有字的部分沒有損壞?!爆F在說起來,陳紅彥仍是滿臉慶幸。

      展覽中,一些看似與《永樂大典》沒有關聯的展品,其實背后也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編纂官解縉的作品,姚廣孝的手稿,等等。

      曾有觀眾擔心,這次展覽后,何時能再看到《永樂大典》原件會是個未知數。不過,陳紅彥表示,其他冊次還會陸續跟大家見面。

      初名《文獻大成》,終成《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的成書,還要追溯到600年前。1403年,永樂帝朱棣命令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主持編纂一部大型類書,宗旨如下:“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古代信息不發達,尤其學術類書籍,出版后極易失傳。再要將它們集中起來,需要耗費大量的金錢和人力物力。

      解縉很快完成了任務。永樂二年(1404)十一月即向皇帝呈送了初稿,名為《文獻大成》。但永樂帝并不買賬,認為此書“所纂尚多未備”,于永樂三年(1405)下令重修,設置總裁、副總裁等職,負責各方面工作。

      在這種“文化總動員”之下,朝野上下兩千多人繼續編書??偛吭O在文淵閣,由光祿寺負責送飯,錦衣衛負責保護人身安全。永樂五年(1407),第二稿完成。這一次,永樂帝很滿意,賜名《永樂大典》。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國家圖書館供圖
      《永樂大典》開本高50厘米,寬約30厘米,使用潔白柔韌的皮紙。除將各個門類事物的首字用篆、隸、草體書寫外,正文均為當時流行的臺閣體。正文為墨色,引用書名文字為紅色,斷句和標聲符號用紅色小圓戳鈐印。全書“朱墨燦然”,為寫本中的精品。

      這部書搜集了當時能看到的所有圖書資料,按照《洪武正韻》,將相關內容的一句、一段或者整篇、整部書摘引抄錄,共計3.7億字,全部手工抄成。書內插圖,亦是精美無比。

      正本神秘消失,副本命途多舛

      永樂六年(1408),《永樂大典》完成抄寫,即為正本,藏于南京文淵閣。由于體量巨大,書成之后,永樂帝并沒有翻閱過幾次。此后的弘治皇帝和嘉靖皇帝對其頗為喜愛,尤其嘉靖帝,手邊常備著一兩冊,成了“案頭書”。

      嘉靖三十六年(1557)宮中著了一把大火,給嘉靖皇帝提了醒。他命令大臣繕寫《永樂大典》副本,“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

      參加人員同樣陣容強大。當時選出謄錄、繪畫生員109人,每冊結尾處要注明重錄總校官、分校官的名字。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國家圖書館供圖
      嘉靖皇帝要求完全按照正本的版式、行款等進行謄寫,而且要保證質量,稍有錯誤便需重抄。所以,《永樂大典》的正副本幾乎一致。

      耗時5年,副本重錄終于完成。但也是從那時起,正本即下落不明,仿佛人間蒸發,甚至找不到任何損毀或有關去向的記錄。只留如下幾種猜測:

      一是隨嘉靖皇帝陪葬,二是毀于明末李自成起義的戰火,三是毀于乾隆年間宮內大火,四是仍秘藏于皇史宬夾墻內??蔁o論哪種說法,又都不太經得起推敲。

      副本雖然存世,卻是命途多舛。它的流散,則可稱為“國人之痛”。

      抄錄完成后,副本最初放置于皇史宬,后收于翰林院。這也為更多人能接觸到《永樂大典》制造了機會。乾隆五十九年(1794),《永樂大典》副本已有千余冊去向不明。

      咸豐年間,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遭劫,《永樂大典》亦難逃厄運。清廷議和后,當時的北京外國使館林立。翰林院官員監守自盜,“早間入院,帶一包袱,包一棉馬褂,約如《大典》二本大小,晚間出院,將馬褂加穿于身,偷《永樂大典》二本”,洋人花10兩白銀便可買到一冊。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國家圖書館供圖
      據統計,至光緒十二年(1886),翰林院的《永樂大典》僅存900余冊。1900年,庚子國變中,翰林院被燒,副本多冊被焚毀或竊取。據稱,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由于《永樂大典》“塊頭”很大,被侵略者用來填平溝渠、構筑工事,甚至被當作上馬石,也有說書著火后投入池中滅火被淹的。

      清朝末年戰火頻仍,朝廷無力保護剩余的《永樂大典》。它的流失,似乎已不可避免。

      近代,翰林院所藏《永樂大典》殘本移交京師圖書館(即國家圖書館前身),那時,數量僅為64冊。

      為何《永樂大典》是“輯佚的淵藪”?


      由于屢遭劫難,目前,《永樂大典》已知存世有400余冊,數量不足原書的4%。其中224冊藏于國家圖書館,另有200余冊流落海外。

      很多人可能并不明白《永樂大典》的重要性,因而也不理解搜尋它的重大意義?!队罉反蟮洹酚幸粋€綽號,叫“輯佚淵藪”,意思說它保存了明初以前大量重要文獻,很多消失的典籍因此得以傳世。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國家圖書館供圖
      比如《舊五代史》一度湮沒于歷史長河中,直到編《四庫全書》時,才從《永樂大典》中重新輯出,也才有了“二十四史”。

      除此之外,《舊唐書》《宋會要輯編》《續資治通鑒長編》等書,后全部失傳,直到清代時,方才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流傳于世,還有宋本《水經注》《薛仁貴征遼事略》……類似的書,如果列成書單,會很長很長。

      所以,有人認為,《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還早了300多年,是當之無愧的的珍本秘籍寶庫。

      著名文學家、收藏家鄭振鐸曾為搜尋《永樂大典》耗費巨大心血。他亦感嘆,假如《永樂大典》全部保存到現在的話,我們對于中國古文學史的面貌便可以看得更完全。

      大概也是因為寄托了太多的民族情感,盡管明知《永樂大典》正本下落已成懸案,仍有很多人愿意相信,它依然留存于世,靜靜地呆在某個地方,等待著重見天日的那一時刻。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