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大規模古遺址聯合考古啟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07-30]
自2014年以來,考古學家在西藏阿里地區發現了多處古人類遺址,從出土文物顯示的信息來看,在佛教進入青藏高原之前,青藏高原上已經孕育了發達的文明。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青藏高原的古代歷史,國家文物局、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組織全國的考古專家,于本月初實施了有史以來西藏最大規模的聯合考古。
此次考古,主要是對阿里地區象泉河谷和札達土林的一些遺址的發掘,包括皮央東嘎遺址、曲龍遺址和多處古人類遺跡。位于札達縣的皮央東嘎遺址,此前曾出土過一些重要的文物,其中的青銅劍、陶器等文物都顯示,在2000多年以前,阿里地區生活的人,和周邊地區,包括當時的中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皮央東嘎遺址考古負責人 霍?。阂酝J為高原上的人群什么時候出現,什么時候有了比較發達的文明程度,好像都是問題。我覺得最近阿里地區的考古發現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比方說曲踏墓地、古如甲墓地,這個里面出土了很多跟商業貿易交換交流,跟其他的文化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的一些證據。
象雄王國是公元七世紀以前,以阿里地區為中心的一個部落聯盟,由于歷史文獻的缺失和考古證據的缺乏,人們對象雄王國和象雄文化了解不多,專家們也希望通過這次聯合考古,找到與象雄文化相關的核心證據。
點擊進入下一頁
曲龍遺址,又被稱為“穹窿銀城”,是阿里地區一處重要古遺址,最新的考古調查發現,以“穹窿銀城”為中心,其周邊地區存在著大量的古代遺跡。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曲龍遺址考古隊隊長 席琳:曲龍遺址絕對不只是銀城那一片,它是一個綜合性的而且延續時間很長的一個遺址。我們要從中剝離出象雄的成分,除了銀城那邊那個大鵬鳥的地形之外,我們需要在銀城找早期的證據,還需要在銀城邊上找早期的證據。
此次考古,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等專家組成,是西藏自治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考古行動。關于考古的最新發現,央視記者也會全程跟蹤報道。
出土文物顯示“高原絲路”的存在
7月28日,一些近些年西藏阿里地區出土的重要文物,在西藏阿里正式公開展出,這些文物也顯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距今2000年左右的時間,在西藏阿里地區,很可能存在和當時的中原王朝有著密切聯系的一條高原絲綢之路。
本次展出的60多件文物,包括黃金面具、絲綢、茶葉、天珠、青銅器、陶器等,十分珍貴,年代可上溯到距今2000年到1800年,這是我國考古工作者和學者近年來在西藏西部阿里地區的考古發現,首次集中在西藏展出。
點擊進入下一頁
展廳中心的“王侯”銘文禽獸紋錦絲綢,是來自阿里地區古如甲墓地,它的年代相當于中原的東漢西晉時期,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發現年代最早的絲織品。這件絲織品是平紋徑錦織造的,是柞蠶絲,這是來自于中原的技術。藏青色地上織有黃褐色紋飾,包括白虎紋、龍紋、麒麟紋、對鳥紋等鳥獸紋和漢字“王、侯”,還有宜子孫的“宜”字,十分精美。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仝濤:絲綢的圖案都是中國內地傳統的“四神圖案”,四神代表四個方位,代表宇宙,在漢晉時期中原內地非常流行。絲綢禽獸紋之間,還有王侯的文字,織進去的文字,這代表使用這種絲綢的人,他的規格非常高,是高級貴族或者酋豪、酋長這一類的級別。
那么這些絲綢又是如何來到西藏偏遠的阿里地區的,它和中原的關系也引起了專家們的討論。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仝濤:這些都是在漢晉時期新疆地區非常流行的,新疆地區這類的絲綢都是中原內地通過饋贈,饋贈到這些地方。這說明阿里地區在漢晉時期已經跟中原內地產生了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的一些文化上的來往。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