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產公開課為內地和港澳青少年講述世界遺產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07-26]
鄭州7月25日電 2018年第二場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產公開課25日走進河南博物院。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劉曙光研究員為現場60名第二屆內地與港澳中學生暑期研學營的青少年以及100多位當地文博愛好者講述了“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的誕生——從海上絲綢之路到世界文化遺產”。
公開課以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現場演奏的一首古樂《鹿鳴》拉開序幕。首先呈現的是各國代表性的世界遺產精美圖片,讓觀眾對世界遺產有了感性直觀的認識。
公開課第一部分“關于世界遺產的ABC”從世界遺產的緣起開始,介紹了發端于上世紀60年代拯救瀕危文化遺產的國際行動,從險遭滅頂的阿布辛貝神廟,到屢遭水淹的威尼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些對全人類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必須得到制度性保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框架下,設立了世界遺產申報和審議的制度,建立了一系列組織和機構,設置《世界遺產名錄》,為共同保護世界遺產提供了規范機制。劉曙光還為觀眾舉例講解了世界遺產的分類及入選條件、申報的程序等等基礎知識。
公開課的第二部分“海上絲綢之路以及海絲遺產的研究”,回溯了“海上絲綢之路”概念的誕生,學術研究的演進,以及各國不同角度的闡釋。重點講解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三大體系—--航行、貿易和文化。航行,是各個文明板塊在造船和導航等技術不斷發展的產物;貿易,是各個文明板塊相互交流最大的動力;文化,則是海上絲綢之路綿延兩千多年的精神紐帶,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儒家文化圈等等,多元交織,最終讓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多元文化融合的資源庫。
在世界遺產和海上絲綢之路知識基礎上,公開課的第三部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申報”,為大家梳理了海上絲綢之路遺產的類型和突出普遍價值,介紹了中國海絲申遺的主要工作及步驟、保護研究成果以及申遺策略等。
隨堂還以游戲答題的方式進行了小測驗,多位答題通關的同學獲得河南博物院的網紅文創產品——鸮尊存錢罐。近兩個小時的公開課讓大家意猶未盡,一曲由華夏古樂團演奏的《友誼地久天長》劃上了這節課的句號。
專業嚴謹、呈現豐富、生動有趣的公開課,尤其是課堂與研學活動緊密結合,引用和解讀了一批暑期研學營港澳青少年剛參觀過的河南地區世界遺產,讓課堂跟研學活動緊密結合,進一步加深了內地和港澳青少年們對“大象中原”河南的印象,激發了對祖國文化遺產、深厚歷史的認識和熱愛。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