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高清復原國內首次大規模呈現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07-18]
北京7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僧侶與藝術家”18日同時在位于北京798的木木美術館開幕。137幅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以高清圖片形式復原,這在國內是首次大規模集中呈現。
坐落于新疆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是中國現存位置最西、開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寺,是研究中國佛教史、中國佛教藝術史及音樂史等學科之源的珍貴遺存。石窟群始鑿于公元3世紀后期,于8世紀后期逐漸被廢棄;克孜爾石窟現存洞窟339個,壁畫近4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繪泥塑遺跡,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它也是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齊名的“四大石窟”之一。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掀起了西域探險熱潮,俄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的探險隊先后到克孜爾石窟進行考察探險活動。這些探險隊或多或少都從這里帶走了壁畫、彩塑等珍貴文物。其中,德國探險隊在克孜爾石窟揭取的壁畫最多,近500平方米。
目前海外收藏的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大部分保存在德國,其次是俄羅斯,還有一部分散藏在法國、英國、匈牙利、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內,還有一部分散落在私人手中。
自1998年起,新疆龜茲研究院開始關注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新疆龜茲研究院研究人員先后赴德國、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和韓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調查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等文物。2012年,新疆龜茲研究院和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2016年,新疆龜茲研究院啟動了和俄羅斯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合作。
經過20年長期艱苦的努力,在世界范圍內收藏克孜爾石窟壁畫最多的兩大博物館的支持下,新疆龜茲研究院現已收集到海外8個國家20余家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的465幅克孜爾石窟壁畫的高清圖片。
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正是20年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對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克孜爾石窟壁畫,新疆龜茲研究院研究人員與洞窟內揭取痕跡進行反復核對與測量,并將揭取壁畫的洞窟和壁面進行三維立體掃描,現在大部分壁畫已經找到了其所出洞窟及被切割的位置”。此次展出克孜爾石窟壁畫復原圖數量達137幅,同時還將展出兩個復原仿真洞窟,其中的38窟是首次公開展出還原效果。同時展場內還借助VR技術讓觀眾能體驗彷如親臨四個洞窟。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還首次展出了木木美術館近年來陸續購藏的三件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包括“龜茲王后頭像”“五髻乾達婆(五髻童子)”“天人頭像”等。
“龜茲王后頭像”系木木美術館創始人之一的林瀚于2016年從日本輾轉購得。這幅壁畫描繪了一位造型和設色都極為優美的女性頭像,她臉上若有似無的微笑在穿越千年之后,仍帶有攝人心魄的力量。壁畫背面題有德國探險隊的精確題記,與哈佛大學博物館館藏克孜爾壁畫題記擁有高度一致性??赏茰y其為1914年德國探險隊第四次赴克孜爾石窟科考時由馮·勒科克切取,并帶回德國。馮·勒科克曾將包括這件壁畫在內的部分文物出售給美國各大博物館及美術館,經多次可考的輾轉后,這件壁畫長時間停留于日本,并曾一度被誤認為是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龜茲研究院研究員趙莉經過長時間對比研究后,確認此為克孜爾石窟第171窟主室前壁左側下部龜茲王后頭部像。
壁畫“五髻乾達婆(五髻童子)”所表現的人物頭生五髻,瞠目怒眉,唇色深重,耳飾碩大,有典型的異域特征。壁畫背后有德國馮·勒科克探險隊的兩次題記,一為外框題記,一為石膏內部題記。關于其身份目前仍存爭議,有推定為乾達婆,即佛教中以音樂與香氣等縹緲之物供養佛祖的神;也有根據同類壁畫題材推定為童子。
“天人頭像”系2018年新購藏,壁畫所描繪的人物表情嫻靜,設色典雅,暈染過渡自然,并運用了克孜爾石窟最為典型而珍貴的材料——來自遙遠阿富汗的青金石藍,與畫面線條的土紅色相得益
與這三件壁畫一同呈現的還有一系列來自古埃及、古希臘、犍陀羅和古代中國等地的人像雕塑,當代藝術家卡德爾·阿提亞(Kader Attia)的影像裝置《睜開你的眼睛》,以及行為藝術環節的“當代精神洞窟”,共同構成名為“僧侶與藝術家”的展覽。策展團隊希望借此打破傳統的博物館式的敘事,展現藝術本身純粹和打動人心的那部分,并構建一種跨時代、跨地理的視界。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9月2日。期間木木美術館將與新疆龜茲研究院共同舉辦一場“克孜爾石窟與絲綢之路研究”學術研討會。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