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全國展訊

    從沙漠出發:第二屆銀川雙年展即將啟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06-07
    策馬自沙漠,本是游牧人。依偎著母親河翻滾的泥沙,綿延出來自塞上平原文化與游牧的思考。這里是華夏河圖銀川藝術小鎮,基于對歷史與地域的思考,基于對游牧與農耕的時代體悟,2018年6月10日,由銀川當代美術館主辦的第二屆銀川雙年展“從沙漠出發——邊界上的生態學”(直面各種沒有余地的生態)將由此啟航,展覽將持續至9月19日。為期百天的參展作品將會在小鎮內的銀川當代美術館、國際藝術家村和惠農渠生態公園一一呈現。

      此次雙年展由意大利策展人馬可·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擔任總策展人,邀請了絲綢之路沿線30個國家的80組(92位)參展藝術家,特別關注于中國西部邊界(蒙古—中亞—東南亞)并予以思考和呈現。第二屆銀川雙年展主題:“從沙漠出發——邊界上的生態學”,旨在將此次展覽置于寧夏既定的地理-歷史情境中來被考量,基于當前的全球精神氛圍,試圖重新策劃銀川所代表的大西北中那些源自古中國諸多人民廣大的游牧經驗的精神-歷史命運,并在目前的國際雙年展體系內,故意將這一展覽主題當作一種小語的形式來推出,以當代藝術的方法論,來求問這一令后人驕傲的偉大傳統,以此來為處于人類紀和生態困境中的今天,人類所需要尋找的幸存的方向。

      如今被視為偏遠一隅的中國大西北,卻曾是一個憑借古絲綢之路而有著巨大流動、文化雜糅的地區,它在人口、知識、語言、科技、宗教、動物、香料和貨物上曾發生過廣泛的交換,并成為被不斷重新定義的通衢(qú)之地。絲綢之路穿越了高山、大漠、草原、綠洲,使中國與遙遠的西方世界之間沖破地域的束縛,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極大地豐富并加速了世界文明的進程。而寧夏,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商埠重鎮,將這一歷史文化脈搏悄然的繼承、保留與融合。正如總策展人馬可·斯科蒂尼所表述的:“人們通常認為沙漠只是一個地理學上的概念而非歷史的沉淀,或許是因為沙漠拭去了痕跡,無法保留方向和記號。然而本次雙年展正試圖通過發掘歷史記憶,去發現潛在視角去優化環境的可持續性。 茫茫戈壁沙漠之下,黃河水之上,賀蘭山腳下,也曾有絲綢之路遺留的印記。在這里(寧夏),沙漠位于鄉村的邊緣,多種生態系統在這里交匯并且分層,使生物多樣性得以保障:游牧和定居,牧人和農民,不同起源的少數民族,廣闊的空間和起伏的曠野,非物質和物質文化并存。本屆雙年展也是藝術跨多學科研究的契機,但同樣重要的是對菲利克斯·加塔利從游牧學出發最終止于生態哲學的追問?!?br/>
      本屆銀川雙年展具體架構在四個相互關聯(時有交錯)的主題板塊之上,并不刻意地限制或框定它們,而是試圖將其物質與非物質方面充分地視覺化。同樣,這些板塊試圖直面伴隨著現代性和資本崛起而產生的二元體制中的種種矛盾,定位它們,來給我們時代生態-社會計劃的兌現提供尺度。因此在此次雙年展的展陳中,將會著重于有關生態學和農耕的問題,部分作品則會專注在教育及文獻上,另一部分作品會關注多民族文化共存的主題。

      游牧空間與農耕空間

      這一板塊關注物理空間與諸生命形式的互動。它并不只提出這兩個空間類型的不同性質,而且也強調彼此的交匯、交叉,以及從一個空間向另一個空間的過渡。如果沙漠不是純粹由地質和氣候專門設計出來,那么,鄉村空間也并非完全由人類所創造,而且也同樣被一系列的自然約束和機會所創造。與游牧民族和農民形象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隱含,在這一板塊中均被視作主體化之符號表現。

      自然中的勞動與勞動中的自然

      這兩個說法取自杰森·摩爾(Jason W。 Moore)所造的語匯,聚焦了與那些現代自然觀念相關的生產力(商品化)和生產關系(占有、剝削、積累)。只有通過克服大自然與人類是分離(那一直是資本主義的命脈)的這一霸權主義視野,我們才能認識到,歷史上業已確定的生產力其實已包含了人類——(婦女、奴隸、兒童)和人類之外的自然——(動物、森林、水路、土地)。

      聲音與書籍

      這一板塊要在精神生態層面上加以干預,來解構音節和字形、口述和寫作之間的對立,這也是要同時解構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偏見——在西方,這種中心論規定了在歷史中和歷史之外到底發生了什么。將一種沒有語言的人聲看作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就直接涉及到知識的生產與再生產,因而也牽涉到了政治的維度。

      少數性與多樣性

      這一主題板塊討論了活著的生命體之間的關聯和關聯形式:從微觀社會到機構規模之間的關聯形式?,F代性賴以建立的共同體概念(由此開始考慮人類以外的自然)基于一個共同和共享世界這一觀念,在這個共同和共享的世界中,平等的條件與身份和歸屬的條件之間不可分。出于這個原因,少數性多樣性之間的關系,只是無限復制了融合與排斥之間的辯證法。與此相反,在社會生態的底部,多樣性這一觀念則不允許任何多數概念的存在。

      同時雙年展也將以獨特的展陳設計,展示中國及多文化語境下的重要歷史文物:集寧夏歷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傳世文物的收藏、陳列于一體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也將有巖畫拓片、擦擦、地毯等19件作品在第二屆銀川雙年展中展出。讓寧夏博物館的歷史語匯與當今世界的當代語境進行一次時空對話,不僅是對雙年展固有體系的一種突破,更是激活了博物館本身的藝術底蘊,并延伸了寧夏當地文化的生命寬度。另一亮點是在此次雙年展中,“視覺的調試:中國早期洋風畫展”及“疆域的輪廓:歷史典藏地圖展”銀川當代美術館館內典藏作品將與其它參展作品相互交錯展出,郎世寧所作《乾隆皇帝半身冬裝像》將成為引線,在觀眾熟悉與未知的作品間給予全新的視覺觀感體驗,其內在邏輯性的串聯將進一步引發深入性的思考。

      此外,與展覽同時進行的還有銀川當代美術館公共教育的系列活動:館方邀請策展人及部分參展藝術家走進當地高校進行主題講座及工作坊。而開幕式當天多場行為表演更可謂是繽彩紛呈,值得期待!此次雙年展較強的互動性和在地性,使得更多本地觀眾參與并沉浸于銀川雙年展中,如參展作品中所需要的諸多物料(床單被套舊衣服及一千冊各類書籍),均來自寧夏本地市民的熱心提供。而隨著展覽主題我們新開展的“留下家人的印記——手模制作”公共教育活動也將自2018年6月10日起面向全體寧夏市民開放。

      2016年,銀川當代美術館舉辦了首屆銀川雙年展,不僅讓銀川的城市形象引起了國際藝術領域的關注,也為當地民眾帶來了一次親近國際藝術的機會,打開了寧夏市民文化藝術視野的同時,也進一步改善了銀川的文化生態環境。而2018年第二屆銀川雙年展“從沙漠出發——邊界上的生態學”這一主題與寧夏地區甚至西域城市的歷史文化有聯系,同時又將不少的歷史因素與當代生活結合起來,這樣的視角可以喚起不少藝術家對更廣更深問題的思考,進而帶動對藝術的創新。而且,本次雙年展無論是在主題還是形式上,都拓展了在中國其他城市舉辦的雙年展的策略和視野,將主題安排為一種無限邊界又有縱深發展的結構——展覽的物理空間也十分自由,這能夠幫助觀眾進入思考,而不僅僅限于視覺的愉悅。此次展覽還能夠刺激人們對當代藝術的發展產生全新的認識,也可以帶來旅游發展的可能性,人們總是在文化藝術活動中獲得對城市的了解、對生活的享用、對旅游項目品質的認定。通過努力,銀川當代美術館正在建立起一個穩定而富于活力的雙年展品牌形象。

      第二屆銀川雙年展“從沙漠出發——邊界上的生態學”由銀川當代美術館和銀川濱河新區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銀川濱河新區管理委員會、銀川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為指導單位;北控民生集團、寧夏華夏河圖文化旅游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為支持單位;寧夏民生文化教育基金會為贊助單位,合作機構有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關于展覽——

      展覽名稱:從沙漠出發——邊界上的生態學

      總策展人:馬可·斯科蒂尼

      策展團隊:安德里斯·布林克馬尼斯,保羅·卡法尼,薩沙·科拉,陸興華

      展 期:2018年6月10日——2018年9月19日

      地 點:華夏河圖銀川藝術小鎮內的銀川當代美術館、國際藝術家村和惠農渠生態公園

      銀川當代美術館第二屆銀川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名單:

      Ravi Agarwal拉維·阿加爾瓦(印度,1958)、Vyacheslav Akhunov維亞切斯拉夫·阿庫諾夫(烏茲別克斯坦,1948)、Navjot Altaf 納夫喬特·阿爾塔夫(印度,1949)、Can Altay強·阿泰勒(土耳其,1975)、Nazgol Ansarinia納高·安薩里利亞(伊朗,1979)、Arahmaiani哈拉海麥尼(印度尼西亞,1961)、Said Atabekov沙伊德·阿塔貝可(烏茲別克斯坦,1965)、Baatarzorig Batjargal巴特爾佐力格(蒙古,1983)、Sammy Baloji薩米·巴羅基(剛果,1978)、Massimo Bartolini馬西默·巴托利尼(意大利,1962)、Felice Beato費利斯·比特(意大利,1832-1909) 、Erick Beltran艾瑞克·貝特倫(墨西哥,1974)、Alighiero Boetti阿利吉埃羅·博埃蒂(意大利,1940-1994)、Nomin Bold諾敏(蒙古,1982)、Giuseppe Castiglione郎世寧 (意大利,1688-1766)、Filipa Cesar菲利普·塞薩爾(葡萄牙,1975)、Sheba Chhachhi希芭·賈奇(埃塞俄比亞,1958)、Nikhil Chopra 尼基爾·喬普拉(印度,1974)、Emory Douglas艾莫里·道格拉斯(美國,1943)、Duan Zhengqu段正渠 (中國,1958)、 Enkhbold Togmidshiirev英格包爾德(蒙古,1978)、 Peter Fend彼得·芬德(美國,1950)、Mariam Ghani馬里阿姆·迦尼(美國,1978)、Yervant Gianikian & Angela Ricci Lucchi伊凡·吉亞尼謙與安吉拉·里基路琪(意大利,1942&1942)、Piero Gilardi 皮耶羅·吉拉迪(意大利,1942)、Shiva Gor 希瓦·戈爾(印度,1986)、Raphael Grisey & Bouba Touré 拉斐爾·格里賽(法國,1979)與博白·圖雷合作(塞內加爾,1949)、Grupo Suma緒論小組(墨西哥)、Salima Hashmi薩利瑪·哈什米(印度,1942)、Kiluanji Kia Henda基努安奇·基亞·亨達(安哥拉,1979)、Hiwa K(伊拉克,1975)、Ho Rui An 何銳安(新加坡,1990)、Huxian Peasant Painting 戶縣農民畫 (中國:Chen Jianchun陳建春, Du Zhilian杜志濂, Jiaoxi Culture Station焦西文化站, Li Fenglan李鳳蘭, Li Naiti李乃悌, Liu Huisheng劉會生, Ma Zhenlong馬振龍, Wang Zhenying王振英,Zhang Chunxia張春霞、Ge Zhengmin葛正民)、Saodat Ismailova薩達特·伊斯梅洛娃(烏茲別克斯坦,1981)、Joris Ivens尤里斯·伊文思(荷蘭,1898-1989)、Francesco Jodice弗朗西斯科·尤迪奇(意大利,1967)、Alimjan Jorobaev阿里米安·尤羅巴耶夫(吉爾吉斯斯坦,1962)、Kan Xuan闞萱(中國,1972)、Muratbek Kasmalieva & Gulnara Djumaliev古那拉?卡斯馬里法與慕拉特貝克?朱馬里夫(吉爾吉斯坦,1960&1965)、Kimsooja金守子(韓國,1957)、Li Juchuan 李巨川(中國,1964)、Li Binyuan 厲檳源(中國1985)、Liu Ding 劉鼎(中國,1976)、Juan Pablo Macias胡安·巴勃羅·馬爾夏斯(墨西哥,1974)、Taus Makhacheva陶絲·馬赫切娃(俄羅斯,1983)、Mao Chenyu 毛晨雨(中國,1976)、Mao Tongqiang 毛同強(中國,1960)、Helen Mirra海倫·米倫(美國,1970)、Adrien Missika阿德里安·米西卡(法國,1981)、Tina Modotti蒂娜·莫多蒂(意大利,1896-1942)、Moataz Nasr莫塔茲·納賽爾(埃及,1961)、佩德羅·內維斯·馬爾庫斯Pedro Neves Marques(葡萄牙,1984)、Nils Norman尼爾斯·紐曼(英國,1966)、Uriel Orlow尤利·奧羅(瑞士,1973)、Prabhakar Pachpute普拉巴卡爾·帕克布奇(印度,1986)、Kyong Park樸景(韓國,1955)、Gianni Pettena詹尼·佩特納(意大利,1940)、Thao-Nguyen Phan潘濤阮(越南,1987)、Justin Ponmany加斯汀·伯馬尼(印度,1974)、Marjetica Potr?瑪杰提卡·波圖奇(斯洛文尼亞,1953)、Leang Seckon梁西貢(柬埔寨,1970)、Tsherin Sherpa 次仁·夏爾巴(尼泊爾,1968)、Karan Shrestha卡蘭·施勒斯塔(尼泊爾,1985))、Song Dong 宋冬(中國,1966)、Demetrio Stratos德梅特里奧·斯特拉托斯(埃及,1945-1979)、Alexander Ugay亞歷山大·吳蓋(哈薩克斯坦,1978)、u-ra-mi-li小組 (印度:Iswar Srikumar 伊思瓦·斯庫馬爾,1979& Anushka Meenakshi阿努斯卡·米那什,1980,)、Wang Sishun 王思順(中國,1979)、Wang Wei 王衛(中國,1972)、Penba Wangdu 孜強·邊巴旺堆(中國,1969)、WUXU Group 務虛小組(鄭寧遠1989,王開1995 ,孫藝叢 1993 ,劉京1989,中國)、Xu Bing 徐冰(中國,1955)、Xu Tan 徐坦(中國,1957)、Yang Kailin 楊凱麟(中國臺灣,1968)、Sawangwongse Yawnghwe薩旺望澤·亞恩維(緬甸,1971)、Zai Tang蔡唐(英國,1984)、Katarina Zdjelar卡塔麗娜·茲杰拉爾(塞爾維亞,1979)、Robert Zhao Renhui趙仁輝(新加坡,1983)、Zheng Bo 鄭波(中國,1974)、Zhuang Hui 莊輝(中國,1963)

      主辦單位:

      銀川當代美術館

      銀川濱河新區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指導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

      銀川濱河新區管理委員會

      銀川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

      支持單位:

      北控民生集團

      寧夏華夏河圖文化旅游運營管理有限公司

      贊助單位:

      寧夏民生文化藝術教育基金會

      合作機構: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