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三月,“兩會”如期召開,美術界的參會代表自顧自忙乎,那么,2018年“兩會”里的美術界議題又有多少看頭呢?
最近我看了一些主流媒體的網文報道,針對時下中國美術界的熱點、文物界的狀況,圍繞參會委員做了實時采訪,內容很好,但一些官員的發言,著實空論,純粹站在政治立場上表達看法,不具有實施的可能性,此類提案,未免有應付任務之嫌。
國家畫院的“兩會”代表楊先生提出建設“中國藝術史博物館”,試問這類博物館怎么建設,藏品從何而來,建設出來是否就取代國家博物館的位置?“中國藝術史博物館”,請問藝術史除了專業人士從事研究和挖掘以外,國人需要去體驗這個藝術史嗎?在國外,有許多知名的博物館有專門圍繞藝術史展開的展覽,譬如2017年大英博物館做的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從2700年前的大洪水記錄板、拉美西斯二世像與現代的VISA卡、山寨球衣,展示出來了一部濃縮的世界歷史,這是基于大英博物館800萬件藏品的實力組織起來的。還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最近在忙乎一系列的藏品展,包括中國的風景畫、日本江戶時代的繪畫、古代美洲的工藝文明,以及尼泊爾藏傳佛教的儀式藝術、非洲喀麥隆西部王室冠飾展、中東游牧民族的編織包袋展等,幾乎囊括了一部“世界美術史”。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雄厚實力,自然能供應得起這樣一部“世界美術史”的龐大架構。藏品,才是終極利器。
據調查數據顯示,美國的博物館達到了3.5萬家,法國的博物館有5000個,英國的博物館有2500個,而且形形色色、題材各異的博物館相比中國的傳統博物館,有著更多的新奇品種,有著更自由的運作方式,反觀國內,地大物博,才有6000家左右的博物館,難怪相形見絀。
當然了,國內的主流博物館都做得大而精美,展覽也一流,如北京故宮前段時間做的《千里江山圖》和前不久的《國家寶藏特展》,國家博物館與巴黎高等美術中心聯合打造的《學院與沙龍展》,反響如奔潮巨浪一般,在打造內容方面可以說盡善盡美,這是領導層的高水準,可目前中國博物館的壞事也出在某些決策者身上,沒事就提一些不能落實、不靠譜的提案。
在中國這個還處在發展中階段的國家而言,我們國內真需要這么多的細分博物館嗎?就國家級博物館、美術館而言,中國的博物館并未充分得到利用,各個地區的博物館美術館的藏品也未充分向公眾展示,試問中國大興土木建海量的博物館,而真有其公眾施行意義嗎?大量的觀眾,除了涌去有數的高流量熱門博物館外,對那些小眾博物館會有多少熱情的態度?答案大家都知道:鮮有。于是,建造博物館需要與周邊的人群分布相適配,要考慮周邊環境的相關性、周邊設施的配套性,沒人流的博物館不會是成功的博物館。
如何運營成功一家博物館,對所有提案者和建設者來說都是大挑戰。就“中國藝術史博物館”而言,是只在北京建設,還是打算在全國范圍建設,然后成立專門的部門,負責“藝術史”的藏品展覽和知識推廣呢?建成一個博物館,需要做收藏、展覽和研究,需要專業技術人才參與運作,更多需要一個又一個優良的主題展覽和活動成果去打造口碑和知名度。并不是建成一家博物館就了事了。
博物館的數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多而蕪雜,多而沒用,這種光講求“多”不求“質”的態度,對博物館事業無益,對文博事業無益。再多的博物館,如缺藏品、缺人氣、缺運營,這類博物館不建也罷,免得增加建設者的負擔;也不能建那些泛概念的博物館,缺失精準定位,可行性極低。
就博物館提案問題,筆者發表些個人意見,希望參與“兩會”的美術界提案者,提一些有建設性、可實施的意見,譬如中國美術館的活化藏品,將經典藝術品推廣傳播,與海外文化界進行交流;譬如故宮打造文化創意產業,成立故宮文化集團,繼續推廣故宮文化品牌;還有如提案加強中小博物館科學儀器設備應用,加強博物館的科研工作等等,這都是非常實用有益的細化性議案,重點是“博物館的人才和藏品要跟上”。
中國目前缺乏足夠的博物館,供應給大眾參觀、文化休閑和獲取藝術教育,重數量更要重質量,在思考大興土木建造博物館之時,先想想后續的運營和維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先考慮可行性,手中有沒有強大的利器。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