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發現證明,生息在漢江流域秦巴山區的安康地區新石器時代至秦漢的先民,在這片沃土上創造文明。陜南安康地區漢陰縣、旬陽縣、石泉縣等博物館珍藏的一些文物,說明安康先民創造的文明一直在延續。
圖1,漢代谷紋玉璧1件,1970年漢陰縣二郎廟出土。外直徑13.6、孔徑4.6、厚0.65厘米。青綠色玉,有青灰色沁斑。雙雕谷紋,均排列整齊,布局勻稱,一面谷紋均平,一面谷紋均微微凸起。
圖2,谷紋石璧,系1980年旬陽縣黃坡嶺古墓群出土。外徑17.6、內徑5、厚0.6厘米。沙石質。雙面刻谷紋(又稱粟紋),肉、好邊緣繞以弦紋。古代禮器。為漢代遺物。
《爾雅·釋器》載:“肉(周圍的邊)倍好(中間的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备鶕醒肟讖降拇笮“堰@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玉璧、玉瑗、玉環3種。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時,對于玉璧的孔徑與器體的比例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我們習慣上把寬邊小孔徑的圓狀器統稱作璧,而窄邊大孔徑的稱為環,一般不再用“瑗”這一名稱。玉璧是中國玉器中出現最早并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是很重要的瑞玉,戰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花紋形式多變,飾紋種類極為豐富,使用范圍大增,數量也屬歷代之冠。
圖3,中黃門趙許龜鈕銀印,系1980年6月旬陽縣小河北古墓群出土。龜鈕,銀質。印面為正方形,邊長2.4、座高0.7、通高2.1厘米,重70.5克。龜作爬行狀,背部隆起,昂首前視,口微張開。龜背紋飾清晰細膩。印面為陰文篆書,書分三行,每行四字:“使掌果池水中黃門趙許私印”,凡十二字。據同時出土的器物推斷,此印為漢代遺物。此印集官職、姓名于一印,蓋非生前實用之物,而系專為陪葬而制,含有墓志的性質。查閱有關資料,均未見“使掌果池水中黃門”這一職官。據《后漢書·輿服志》注引《東觀書》:“小黃門、黃門侍郎、中黃門秩皆比四百石?!彼陌偈邈~印黃緩。此為私印,得用銀,無秩。又據《后漢書·百官志》:“中黃門比百石。本注曰:宦者,無員。后增比三百石,掌給事禁中?!贝嗣囤w許私印亦冠以宮銜“使掌果池水”,果為果園,池殆為鴻池。屬少府。
圖4,“后營游擊關防”,專家定為二級文物。1986年10月,漢陰縣城郊村民在城北菩薩泉附近挖地時發現了1枚長方形銅印。這枚銅印制作精細,通體金黃發亮,扁柱鈕。正面印文是陽刻篆書:“后營游擊關防”,背面有陰刻楷書:“后營游擊關防”。一側寫有:“天字六號”四字。銅印通高10.3、鈕高9.2厘米,鈕已斷裂。經專家鑒定,這枚官印是太平天國軍的遺存,屬二級文物。
關防,指守關防邊;用兵防守的關隘;防守;警備;防范;印信的一種,始于明初及指經官的訟事。語出曹植《文帝誄》:“思恩榮以橫奔兮,閡闕塞之峣崢。顧衰绖以輕舉兮,迫關防之我嬰?!?br/>
圖5,鎏金蠶,漢代銅器,國家一級文物,于1984年在石泉縣前池河出土,長6.5、腹圍1.9厘米,全身首尾共計九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質地為銅,鎏金多脫落,蠶體飽滿,形象逼真,說明當時的人們通過蠶桑生產已熟悉蠶的生理結構。
據《石泉縣志》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由于當時養蠶之風盛行,加之鎏金工藝的發展,因而,有條件以鎏金蠶作紀念品或殉葬品。漢代的養蠶繅絲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艷,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致。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能途經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中國通往西域的商路以“絲綢之路”馳名于世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