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不是一幅畫賣到12萬 就可以做中國的畢加索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7-09-14



    一個被稱為中國“畢加索”的農民畫家熊慶華,迅速躥紅了網絡,其實這位藝術家從2010年就開始在網絡上為人所知。他的畫面都是鄉村景象,站在拖拉機上務工的人、小時候玩的彈珠,畫面中人人物一改中國傳統書畫的穩重娟麗,變得俏皮而失重,色彩鮮艷而有趣。

      類似的勵志故事,好像也不止熊慶華一個,給自己的名號冠以“中國XXX”的稱號,打著勵志的旗號,這種套路并不鮮見。據熊慶華本人所說,1994年,輟學在家他偶然間看到了初三(下冊)美術教材,看到一幅畢加索的抽象畫,瞬間被擊中,“原來畫畫還能這樣”。

      畢加索出生于1881年10月25日,這個戰爭年代恐怕無法復制。他之所以能成為眾人皆知的明星藝術家,也是因為作品拋下權威、拋下傳統、沒有英雄,在畢加索眼中,藝術傳統就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就是要作戰到底。

      每個藝術家都會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同的作品,畢加索也一樣,童年時期、藍色時期、玫瑰時期、立體主義時期……畢加索一生37000件作品,為情人畫肖像、設計戒指,凌亂的情史一直是大家最順口的談資,而他最負盛名的《格爾尼卡》,才能向世界說明,畢加索不是誰都能叫的。

      放眼看去畢加索的這幅《格爾尼卡》,除了捉摸不透外,好像失去了古典藝術的傳統美感,沒錯,這正是他要顛覆的第一步,這在畢加索更早期的作品中也不難看到,同樣是表現女性,畢加索也總能以一種肆無忌憚的先鋒形象表現出人性的另一側面。

      《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杰作,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托,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

      戰爭慘無人道,5月1日畢加索獲悉了這場慘絕人寰的空襲。表現一場罪惡屠殺,怎樣讓畫比100噸炸藥轟炸更為強烈,即使已經爆炸平息,我們閉上雙眼!力量是否長久存在?僅僅幾個星期,畢加索就完成了這幅創作,305.5*781厘米。

      仰首的牛嘶吼的馬,女人拖著畸形的腿從著火的屋上掉落,痛苦母親與已死的孩子,戰士的尸體,斷了的手上握著劍,劍旁是朵正生長著的鮮花。。。

      同樣作為戰爭題材,這是魯本斯的《殺害無辜者》,武器、斗爭、標準的人體以及痛苦的情緒氣氛,如同舞臺劇一般華麗而真實。與此相比,這儼然是畢加索向傳統發起挑戰的第二發——顛覆繪畫母題。

      說到這里,熊慶華也許真的只能在中國過一把“畢加索”的癮。

      藝術,是一門既具觀賞性也兼備體驗感的學科。不同歷史背景下的藝術家作品必然具有不同時代的特性,戰爭時代的畢加索也必然與21世紀的熊慶華相去甚遠;相對應的,對于畫面,觀者也能敏感地嗅到到不同時代的“氣味”。

      熊慶華是一位藝術家,但或許并不需要冠以“中國畢加索”的名號。

      在多年的藝術創作中對作品有了自己的感悟,受到其他藝術家的啟發,試著去嘗試新的表現方法,這也是大多數藝術家都會經歷的過程,畢加索也一樣。但他們不同的是,畢加索的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一反傳統藝術,用扭曲的元素、陰郁的色彩來表現內心的憤懣,給人帶來恐懼、悲痛甚至不適的感覺,既是對一場戰爭的寫照,更是對一個時代的反應。而倘若僅僅對試驗性的繪畫表象邯鄲學步,或許能被稱為“中國畢加索”,但以后卻很難有人愿意稱作“中國熊慶華”。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