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文物考古機遇挑戰并存 “亮劍”不合理文物利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7-09-03]
濟南9月1日電 (曾潔)一面是山東文物景點帶動旅游經濟3千多億元人民幣的“好消息”,另一面卻是5年間1500多處文物因自然損毀、人為破壞等原因消失的“壞消息”。面對這種情況,文物大省山東著手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亮劍”不合理文物利用。
記者1日從山東省考古工作會議上獲悉上述消息。山東省副省長季緗綺出席會議時介紹說,從2016年的經濟數據可知,山東80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旅游收入中,文物景點帶動的收入達3000多億元。文博事業的“產出”在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之際展現潛力,所以文物不僅有歷史傳承價值,還有巨大經濟價值。
季緗綺說,當前山東部分地區仍處理不好經濟建設、城鄉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文物保護意識落后,法人違法事件時有發生。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致使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名街、名店、古建筑、古遺址風貌遭到破壞,據統計,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山東的文物因自然損毀、人為破壞等原因消失了1500多處。
“令人心痛,失不再來”,季緗綺說,山東應對法人違法破壞文物的企業敢于“亮劍”,嚴格執行《文物保護法》和《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的科學理念,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未來。
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周曉波說,考古工作助推了“大遺址保護”的發展,魯國故城、齊國故城、山東京杭大運河七級碼頭等考古成果的轉化,成為山東地方經濟發展的新亮點,促進了地方旅游產業發展。
但是,“大遺址保護”不等同于“考古”,周曉波呼吁考古工作者不要停止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的步伐,發揮考古工作構建山東地方史,乃至中國古代歷史的作用。
據悉,山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已發掘出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考古遺址,對于追溯中國文明的起點發揮重要影響。近年來,在山東發現了膠東地區舊石器文化、定陶王陵墓葬、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等重要考古遺址。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