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8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18日正式發布的《2016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顯示,2016年,全球范圍內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總額達到67.4億美元(466.1億元人民幣),中國大陸占全球71.68%份額。
同時,根據歐洲藝術基金會發布的《TEFAF藝術品市場報告2017》,2016年,全球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總額169億美元,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占據了37.96%份額,位列第一。
當日,“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年會——藝術品行業發展年會暨‘上海對話’論壇”在此間舉行。此次論壇由文化部外聯局指導,由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聯合主辦。同日,包括《TEFAF藝術品市場報告2017》和《2016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在內的五大藝術品行業權威報告發布。
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快速發展。根據相關報告,2016年,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企穩回升,總成交額達293.6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44%,比上年增加37.06億元。而海外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因受海外市場整體收縮的影響,出現了2012年以來的首次顯著下滑,較上年下調5%。
據悉,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當日發布了《上海自貿區文化藝術藍皮書》,首次嘗試總結上海自貿區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該報告通過對上海自貿區文化產業政策的解讀,并分析總結自貿區成立前后文化產業發展概況。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文化產業園區不斷增多,新注冊企業數量大幅增加,上海自貿區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副董事長、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環中當日表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已聚集了430余家入駐企業機構;組織國內文化藝術機構抱團出海,參加國際文化藝術展會,每年在上海自貿區舉辦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文化授權交易會。胡環中透露,自2013年月投入運營以來,自貿區藝術品保稅倉庫一期累計進出庫貨值逾230億元人民幣。據相關統計藝術品進出境通道服務業務已占全上海30%以上的份額。
據悉,上海自貿區文化產業平臺已實現藝術品實物交易、文化創意產品交易、現貨托管交易“三駕馬車”齊頭并進;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創中國”中國大區運營中心落戶自貿區,形成國際級文化品牌。胡環中告訴記者,預計于2017年底完工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國藝中心),投資逾10億元人民幣,面積達6.83萬平方米,將是全球面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藝術品保稅倉儲中心,可按照國際標準,為書畫作品、雕塑裝置、古董珍玩、珠寶貴金屬等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倉儲空間及專業管理服務。
據悉,本次圓桌論壇聚焦“自貿區藝術創新之路”、“藝術品消費與市場發展”和“衍生品市場開發與文創產業發展”議題。論壇現場,自貿區海關、檢驗檢疫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佳士得、中國拍賣行業協會、上海藝博會、奧賽畫廊等國際一、二級市場的經營者和投資者,以及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集郵總公司、臺北故宮博物院等藝術機構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交流與探討。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