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3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激發社會領域投資活力的意見》?!兑庖姟讽槕筅厔?、謀求新優勢,培育新動能,就進一步激發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社會領域投資活力,擴大投融資渠道等5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在這一背景下,對“‘互聯網+藝術品’下的藝術消費與投資”進行研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藝術金融產業的核心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藝術品產業快速發展,已成為繼證券投資、地產投資之后的第三大投資熱點,中國藝術品交易額連續多年位居全球藝術品交易前列,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藝術品交易大國。據西沐先生主持撰寫的《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5]》披露,2015年中國藝術品產業已突破8千億元大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金融是百業之首”,中國藝術品產業之所以突破“8千億元”大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越來越多的金融資本通過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藝術品保險、藝術品質押、藝術品擔保融資、藝術品眾籌、藝術品租賃等形式介入藝術品領域,為藝術品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從而開啟了藝術品市場資本化、金融化的全新時代。
金融資本對藝術品市場具有決定性影響的事實說明,藝術品產業和藝術金融產業,就像一枚銅板的兩面,二者存在著相生相伴、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的關系。
當然,我們還應看到,目前藝術品產業和藝術金融產業在快速融合發展的同時,也還面臨著相同的“三大挑戰”。我將此歸納為“3+3癥結”:
第一,從市場層面看,主要是來自“制假賣假、知假鑒假、知假拍假”的挑戰;
第二,從制度層面看,主要是來自“鑒定無標準、檢測無規則、執業無資質”的挑戰;
第三,從技術層面看,主要是來自“確真難、估價難、維權難”的挑戰。
事實證明,上述“3+3癥結”,不僅擾亂了藝術品市場的正常秩序,敗壞了藝術品鑒定行業的聲譽,而且也制約了藝術品市場資本化、金融化進程,阻礙了藝術品產業和藝術金融產業的融合快速發展。所以我認為,“3+3癥結”是當前藝術品產業和藝術金融產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
二、夯實藝術金融質量技術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明確提出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提質增效是各行各業發展中普遍面臨的重要課題。對藝術金融產業而言,只有選擇質量和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方式,才能增強發展后勁;只有夯實質量技術基礎,才能邁出提質增效的新步伐。
質量技術基礎是指國際公認的計量、標準、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從金融學理上說,藝術品金融化的前提條件是藝術品資產化,資產化的前提條件是建立藝術品價值評估機制,藝術品價值評估體系的前提條件是健全質量技術基礎支撐體系。而夯實質量技術基礎是推動藝術品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促進藝術金融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在這方面,濰坊銀行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2016年4月,我有機會參訪濰坊銀行。對他們實行的“4+1”金融創新機制印象深刻?!?+1”中的“1”,是指構建全產業鏈藝術金融服務體系及中國藝術金融數據庫平臺?!?”是指鑒定、評估、托管、變現的解決方案。在我看來,“濰坊模式”作為一項藝術品與金融機構融資業務的重大創新突破,代表著金融機構強化質量技術基礎建設的發展方向,對推動藝術品產業與藝術金融產業融合發展具有示范意義。
應該說,隨著藝術金融的興起,不少國內商業銀行開始嘗試藝術品質押融資新業務,但總體來看,目前真正開展藝術品質押融資業務的機構并不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藝術品質押融資存在的鑒定難、估值難等突出問題,致使金融機構或“持幣觀望”,或“望而卻步”。
那么,如何讓藝術品質押融資業務成為金融機構的常規性業務,如何有效解決“3+3癥結”等突出問題?我認為,除了采取法律、行政、經濟的手段之外,還應綜合運用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技術手段,以夯實藝術金融質量技術基礎為突破口,重點解決支撐藝術金融發展的技術手段缺失等問題,進而提升金融機構的防控風險能力,降低金融機構對藝術品質押所承擔的風險。
三、加快推進藝術品鑒證體系建設
上面提到的“‘3+3’癥結”,一直飽受社會詬病。尤其是因“三假”、“三無”、“三難”問題所導致的惡性鑒定事件和群體事件時有發生,最典型的莫過于以下三則事例:一是2011年9月“金縷玉衣事件”致使銀行損失5.4億;二是2011年2.2億元“漢代玉凳”竟為高仿工藝品;三是2015年河南澤華公司事件。這三個事件都是用藝術品金融化的手段進行詐騙的典型案例。
在我看來,導致惡性事件層出不窮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驗鑒定靠的是鑒定師的學識、眼力和道德、良心,有其明顯的局限性和主觀性,經驗鑒定師僅憑“眼看、手摸”斷真偽的做法欠科學。二是藝術品鑒定市場誠信嚴重缺失,一些鑒定師見利忘義。三是多數鑒定機構沒有獲得資質認定,一無標準,二無規則,虛假鑒定較為普遍。四是藝術品市場監管缺乏“靠技術執法,憑數據說話”的技術手段,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四大質量技術基礎”十分薄弱。
鑒于此,在2015年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我聯合田力普、萬捷等7位委員提交了《構建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體系,促進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提案,并作大會發言,建議“構建一個以科技鑒定為基礎,以經驗鑒定為借鑒,以標準計量為依據,以認證認可為手段,以檢驗檢測為依托,以信息化為平臺,并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體系”。該提案在社會各界引起了熱烈反響,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注和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國務委員王勇分別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質檢和文化部門加強指導,積極探索創新,為我國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做貢獻。
同時,全國政協將該提案列入2015年度重點提案之一和2016年度重點督辦提案之一,全國政協于2016年12月12日在政協禮堂舉辦了“構建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體系,促進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提案督辦會,全國政協的相關領導及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參加了督辦會議并聽取文化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的提案辦理情況的匯報。另外,我又拜會了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司法部部長吳愛英、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等國家部委的相關領導并和他們進行了深入有效的溝通。
從世界范圍看,構建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體系尚無先例。作為一項前所未有的創新性工作,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體系的最大特點在于,在其整體技術解決方案中,確立了科技鑒定的基礎地位,以及科技鑒定與經驗鑒定互為補充、相互印證的關系,強化了計量的質量基礎作用、標準的質量引領作用、認證認可的質量控制作用、檢驗檢測的質量保障作用,凸顯了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四大質量技術基礎”的集成應用,并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采用大數據的模式使藝術品的原始信息可追溯、可查詢,補齊了經驗鑒定的短板,從而為推進藝術金融防控風險能力建設、藝術品市場誠信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四、全力服務藝術金融產業發展
中國檢驗檢疫學會是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注冊、質檢總局主管的國家級學術性組織,也是中國科協207家全國學會之一。自2013年11月成立以來,在質檢總局的領導和中國科協的指導下,堅持“學術化、技術化、社會化、國際化”的發展定位,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服務質量強國建設,致力于“把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的社會責任,努力為質量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在此,需要特別提及的是,近兩年來,中國檢驗檢疫學會作為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全國首家藝術品鑒證機構資質認定試點單位、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全國首批團體標準試點單位、“全國藝術品質量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籌備委員會”秘書處單位之后,堅持以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導,扎實推進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在書畫、瓷器、玉器等各藝術品品類鑒證標準陸續出臺的基礎上,2016年10月12日,我們舉辦了“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機構”頒證儀式,向包括雅昌集團在內的全國首批8家鑒定企業頒發了“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機構”資質認定證書。今年的1月13號又有4家鑒證單位獲得了“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機構”資質證書,這既標志著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也標志著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領域資質認定制度的建立。熟悉市場管理的人都知道,資質認定是一項基本準入制度,也是檢驗檢測領域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在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領域建立資質認定制度,對于促進科技鑒定與經驗鑒定深度融合,有效遏制藝術品鑒定種種亂象,提高“確真、確價、確權”的公信力,破解“確真難、估價難、維權難”等難題,提升金融機構防控風險能力等,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為全球藝術品鑒定行業提供了“中國范本”。
下一步,中國檢驗檢疫學會將發揮在技術、人才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圍繞著金融機構最關心的“鑒定和評估”兩大問題,在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體系框架下,重點開展藝術品評估、基金、信托、保險、質押、融資、租賃等方面的標準體系建設和估價體系建設,夯實藝術金融產業質量技術基礎,努力把藝術品產業和藝術金融產業發展推向質量時代。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