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世界藝術品金融背景分析
自1744年蘇富比(微博)拍賣行成立以來,藝術品市場已走過數百年的歷史。伴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藝術品金融在西方已有百余年的歷史。1904年法國熊皮基金的成立和1974年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出現,不僅在其時代開創了一種新興的投資渠道,同時也為其贏得了客觀的回報。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全球藝術品市場進入興盛時期,藝術品投資逐漸成為與股票、房地產投資并行的重要投資方式。藝術品投資與金融市場的結合也開始更加廣泛和深入,逐漸形成了包括藝術擔保貸款、藝術租賃、藝術信托、藝術投資基金等多樣化的藝術品金融模式,建立起相對完備的藝術品金融市場機制。
西方國家對于藝術品金融的理解,主要包括財富投資管理以及財富遺產傳承兩方面。西方藝術品財富管理與擔保貸款業務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當前全球藝術品擔保貸款市場的估值約在150億至190億美元之間。其中,由私人銀行主導的貸款規模約在130億至150億美元,并以每年13%的速度遞增。美國的藝術品擔保貸款業務已比較成熟,美國政府發布的《統一商法》[1]要求將藝術品借貸統一登記后錄入系統,以保障借貸各方利益。該法案的實施也意味著在法律制度和流程管理相對規范的前提下,藝術品擔保貸款業務的風險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包括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德意志銀行、巴黎銀行、荷蘭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等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投資業務最大的金融機構都設有相關獨立部門,提供從藝術品鑒定估價、藝術品投資顧問、藝術品托管保存、藝術品融資貸款、藝術信托、藝術基金等在內的多種藝術品金融服務。據德勤公司于2016年發布的藝術與金融報告顯示,全球范圍內有72%的收藏家出于熱愛而投資購買藝術品,同時有73%的受訪人希望將藝術品及其他收藏品納入其財富報告之中,從而能更加綜合地反映其財富總量。
除銀行機構外,藝術品拍賣公司也是藝術品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著名的蘇富比拍賣行就為客戶提供了藝術品融資貸款業務。貸款額度從50萬至1億美元,利率比銀行高2%至3%。得益于藝術品拍賣公司在專業鑒定、估價和流通渠道上的自身優勢,相關的金融服務也增長迅速。據有關財務報告顯示,2010年蘇富比拍賣行的藝術品貸款規模突破了1億美元。2016年,這一數字又發展至8億美元。此外,西方藝術品金融市場還將藝術收藏品的典當及拍賣業務與互聯網相結合,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如英國個人借貸平臺Borro就可在24小時內以抵押物估價的70%進行放貸。與傳統貸款模式相比,其在速度和靈活性上有著極大優勢。
全球藝術品基金的發展模式主要有藝術品組合投資、藝術品對沖投資和藝術家信托投資三種。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具有創新性的藝術家養老信托模式(Artist Pension Trust)。該養老信托模式借鑒了社會保險的運作方式,讓藝術家以藝術品“入股”,將藝術與金融有機結合,通過投資組合規避藝術家作品的市場風險。其優勢在于,信托基金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資源,控制風險和提高運營效率。目前,此類信托基金已在紐約、倫敦、香港等全球十余個城市建立起本地化的市場運作模式。
在藝術品風險管理方面,西方藝術品保險業務在很早以前就已形成相對成熟的市場模式。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德國安盛保險公司(AXA)已將藝術品保險業務從普通保險業務中隔離出來。當下,世界范圍內除全球性的保險公司外,也有數以百計的小型保險公司開通了藝術品保險業務,為文化藝術資產提供更加完善的保護。
總體來說,西方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主要基于高凈值客戶對財富傳承、避稅管理、資產投資等金融理財方面的需求。相關藝術品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更多圍繞以上金融服務展開。
二、國內藝術品金融發展思考
中國的藝術品金融發展雖然時間不長,但增長速度卻是爆發式的。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文化經濟的發展起步較晚。藝術品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基本上是為意識形態服務,與市場、貨幣并沒有太大關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國內的藝術品市場才逐步形成以專業畫廊和藝術品拍賣公司為主體的一、二級市場結構。近年來,隨著國內藝術品市場的飛速發展,相關市場交易數據也非常驚人。一方面,國內經濟的增長整體上對藝術品及收藏品市場帶來了正面的影響。國內高凈值人士的偏好投資中,藝術品約占其財富總值的19%,相關投資的復合年增長率也超過了25%。另一方面,國內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也促使大量的資金尋求新的投資方向,進而促進了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擴張。此外,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國內的消費結構也進入了快速轉型期,精神消費逐漸取代物質消費成為國內消費市場的“剛需”以及文化藝術品市場增長的新支撐點。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資產類別被評估和定價,通過資產化的管理使其價值得到釋放,既促進了資產價值的保值和增值,同時也為市場配置提供了更多的投資渠道,形成了相互融通的有效市場機制。伴隨著財富的爆發式增長,資產的金融化也在創造更多的財富。作為一種重要的資產配置方式,金融資本在藝術品市場的存量盤活和增量投資領域也將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
當下,國內存量巨大的藝術品大多以“表外資產”的形式存在,也成為國內藝術品金融發展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從藝術品金融發展的內在動因來看,2014年對于國內相關市場也是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一年。在此之前,國內還處在物質消費的后期階段,消費觀念尚未完全轉變。而隨著中國逐漸轉型進入后工業化時期,精神消費也逐漸取代物質消費。2014年以來,國內的文化和精神消費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進而引發更多資金進入藝術品市場。經過此后十余年的藝術品市場發展,藝術品所具有的特殊商品屬性已無可爭議。
中國數千年的悠久歷史積淀了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據統計,我國現存于博物館、美術館、畫廊、企業以及私人藏家手中的藝術品估值已達數十萬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國內對于藝術品的管理思維總體上還是以“計件保存”的實物倉庫模式為主。藝術品仍主要以“表外資產”的形式存在,無法進入資產負債表成為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的組成部分。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必須先將理念轉變為“按值管理”的財富管理理念,推進藝術品從商品化轉向金融資產化。盤活這數十萬億沉淀的“表外資產”,使大量具有高度藝術審美價值與市場交換價值的藝術品存量資源與金融投資需求相對接,再通過藝術信貸、藝術保險、藝術信托、藝術銀行與租賃、藝術品消費按揭與分期付款、藝術投資基金、文化藝術產權交易等藝術金融方式進行資產化管理。
解決藝術品“表外資產”的核心是實現產業間的融通。一方面,大量的藝術品資源在博物館、私人機構和個人手中被限制交易。如果將這些藝術品進行資產化運作,既可以借助社會資本將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財富,拉動消費、增加投資渠道,同時也可以使我國的藝術品市場更加規范,逐漸成為整個社會經濟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市場之一。
從金融服務業層面上來看,在經濟“調結構、促轉型”的大背景下,金融業面臨實體經濟下行的壓力,傳統的工業和房地產等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已進入下降通道,信貸資產質量管控的壓力越來越大,使得金融服務業既有的盈利基礎面臨巨大挑戰。加之政府監管的調整、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沖擊,金融業無疑需要拓展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為此,藝術品金融應以高凈值人群的財富配置需求偏好和文化藝術資產的管理為切入點,在金融服務品質方面創新改革,盤活存量巨大的藝術品“表外資產”,同時結合文化藝術產業生態發展的市場需求,為金融業以及整體經濟的繁榮發展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
國內藝術品金融經過多年的積累以及藝術品要素市場的探索,藝術品資產儲備已十分豐富。加之相關參與者已擁有一定的風險認知意識,金融機構的多元化經營意愿也相對明確。同時,目前國內藝術品金融的發展仍需解決藝術品的產權、定價、監管、保險、擔保等一系列的中間環節問題。此類問題的長期存在也與藝術品要素市場中復合型藝術品金融人才的嚴重不足密切相關。因此,加快培養相關人才也是中國藝術品金融發展的關鍵路徑之一。
藝術品的資產化、證券化、金融化運作,首先要先解決立法和相應的人才問題。目前國內在藝術品金融立法方面的專有人才嚴重缺乏。而在藝術品市場的監管方面,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人員主要來自文化和宣傳部門。而藝術品金融業從本質上講還是以金融為基礎,因此需要相關的管理人員除具備文化藝術知識外,還應具備經濟分析和金融政策執行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和操作技能。此外,國內的銀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機構在藝術金融的運作層面上的專業操作人員也嚴重缺乏。目前我國金融領域的從業者大約800萬人,而隨著國內金融業與文化藝術產業的融合發展進程逐步加快,對于金融從業人員的藝術品專業知識和經營管理能力的需求也會逐漸加大。綜上所述,只有先解決好藝術金融人才配置嚴重不足的問題,才能更加有效地對我國體量龐大的非標準化文化資產進行規范化管理。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