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億元遺產案二審第三次開庭 季承稱不樂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7-04-16]
北京4月14日電(上官云)4月14日,曾廣受關注的“季羨林億元遺產案”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再一次開庭了。算起來,這已經是二審的第三次開庭。此案一審原告、已故著名語言學家季羨林之子季承對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說,本次開庭持續了一天,“我對二審審判結果不是很樂觀,但總體上還是抱有信心的?!贝送?,季承表示,自己也一直同意和解。
季羨林,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有人稱之為“國寶”。只是,在其辭世后,與其遺產相關的紛爭卻幾乎沒有間斷?!凹玖w林億元遺產案”即為其中之一。
此案源頭最早可追溯到十幾年前。2001年7月,季羨林與北京大學簽訂一份捐贈協議書,協議書中約定:將屬于季羨林個人所藏的書籍、著作、手稿、照片、古經字畫以及其他物品捐贈給北京大學,贈品清單于2002年3月1日以前由贈與人交付受贈與人;贈品將分批分期由贈與人移交受贈與人指定的北京大學圖書館,直到本協議所列各項全部贈品移交完畢。
季羨林離世后,其子季承起訴北京大學,并稱,2008年12月季羨林曾書囑“原來保存在北大圖書館里的書籍文物只是保存而已,我從來沒有說過全部捐贈”、“全權委托我的兒子季承處理有關我的一切事物、務”。據此,季承主張北京大學返還珍貴文物、字畫共649件。由于標的高達1億元,此案又被稱為“季羨林億元遺產案”。
季承曾對記者解釋,那份協議中捐贈標的物不明,而且沒有析產,其中50%應該是自己母親的;另外,649件字畫、文物中的32類72件文物,有明確協議是放在北大圖書館保管的。所以,季承認為,自己要求649件字畫、文物全部歸還是合理合法的。
對于季承的起訴,北京大學答辯稱:季羨林先生未有撤銷《捐贈協議》的行為,且《合同法》明確規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可以撤銷的規定。季承提出“返還原物主張”沒有依據。
2016年5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一審季承敗訴。2017年3月6日,本案二審開庭。據媒體報道,由于涉及北大一方需提供的關鍵證據,本案被申請延期審理,于3月27日再次開庭。但這次開庭也沒有宣判,而是擇日再審。
4月14日上午,本案二審繼續開庭,82歲的季承親自到庭。他向記者透露,前述的關鍵證據對方仍未提供,“我堅持以前的上述意見。不認可2001年簽訂的那份協議。對此案將一直申訴到底“。
記者又就本案致電北京大學相關負責人,但對方沒有接聽電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