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登錄可移動文物558萬余件 力促珍貴文物“歸隊”獲保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7-04-09]
濟南4月7日電 (曾潔 任珂)在中國首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山東在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平臺共登錄文物558萬余件。菏澤古沉船出土的元代青花龍紋梅瓶等普查新發現的珍貴文物均“歸隊”并獲得保護和修復。
記者7日從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獲悉上述消息。第一次中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歷時5年,2012年10月開始,2016年12月結束。
山東在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平臺共登錄文物286萬余件/套,實際數量558萬余件。山東省與北京市、陜西省成為全國可移動文物數量逾500萬件的地區。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山東在普查中新發現大量可移動文物。山東省文物局普查辦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普查新發現的可移動文物源自省內國有文博系統清理庫房發現,文博系統外單位提供,以及2013年12月31日前新發掘等三個主要渠道。
菏澤古沉船出土的元代青花龍紋梅瓶、濟南大辛莊遺址出土的商青銅鼎、東昌府區土橋閘遺址出土的明清石鎮水獸、汶上南旺分水樞紐遺址出土的明清鐵鋦扣、沂水紀王崮春秋墓出土的春秋玉人、沂水紀王崮春秋墓出土的春秋銅镈鐘等新發掘文物均被登錄在冊,并得到妥善保護。
山東省副省長季緗綺代表山東省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總結電視電話會議發言時說,山東省創新建立了可移動文物資源庫和“文物身份證”體系,編制實施了文物認定、藏品登錄、數據審核、普查驗收等一系列工作流程。
據悉,濟寧、濰坊、濟南、臨沂、青島的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量排在山東前5位。山東省文物局與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共建山東全省可移動文物保護半島科研基地;依托曲阜、日照、菏澤的專業機構,建立曲阜、魯西、魯東南三個區域中心;還在沂源、定陶、黃島、平度、臨沂、諸城,建立六個工作站。初步形成了以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為龍頭、半島科研基地為依托、區域中心為骨干、重點區縣工作站為支撐的網絡體系。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